语序与语格
为了解释和理解上的方便﹐笔者将会用汉字来代表西方屈折语中的‘语格’ 成份﹐以此来说明‘语序’ 与‘语格’ 的直接关系。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个这样的情况﹐一个男孩子看见一只老虎正在咬他的一只羊﹐于是他就跑到他的一个朋友那里﹐向他报告了这件事﹐如果用汉语去表达的话﹐我们会简单的说﹕“老虎咬羊(啊﹗)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使用了固定的‘主谓宾’ 语法和用了4个音节(意味着4个汉字) ﹐还有同样的4个符素(一个‘汉字’ 就是一个‘符素’)来组成句子。如果用屈折语来表达这个情况又如何呢﹖因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屈折语中的‘音素’ 可以表示‘意素’ ﹐所以屈折语的使用者就利用这种语言优势来表达信息﹐而且在语言还未发展到可以产生完整句子的阶段之前﹐他们会通过单词中的音素来修改或表达语意﹐最后形成了屈折语中单词中包含大量意素的现象。所以在屈折语的角度来看﹐这个句子就变成为以下的形式﹐请记住早期的屈折语言还处于‘无语序’状态﹐而屈折语的‘屈折性’ 也正好让‘无语序’ 合理化。因此﹐同一个意思最起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不同的语序来表达﹕
咬-(单数)-过去式 | 羊-(复数)-(宾格) | 老虎-(单数)-(主格) |
---|---|---|
羊-(复数)-(宾格) | 老虎-(单数)-(主格) | 咬-(单数)-过去式 |
以上使用了三种表达顺序﹐所以各个句子带有不同的强调性﹐而句子中名词后面都表示了语格的成份﹐动词则附有时态的情况。现在﹐笔者需要介绍一下屈折语里的8种语格﹕
主格Nominative﹕ | 句子中的‘主语’ |
---|---|
呼格Vocative﹕ | 带有呼唤语气 |
宾格Accusative | 句子中的‘宾语’ |
工具格Instrumental﹕ | 通过这个‘名词’ 可达到目的 |
与格Dative﹕ | 授予的目标 |
离格Ablative﹕ | 从‘名词’ 处‘离开’ |
属格Genitive﹕ | 表示‘拥有’ 的意思 |
位置格Locative﹕ | 表示其它事物的位置关系 |
在印欧语系中﹐古老的竺语就具备了以上的8个语格﹐拉丁语只有其中的6种(主要使用的只有5种﹐古希腊语则有5种) ﹐现代的德语和俄语还保留着4种语格﹐以下是竺语中单词‘神’ 在这8个语格中的形态﹐我们可以发现8个语格的单词都有一个共同形素组成的‘字根’ 部份—Dev﹐仅跟着的就是随语格变化的‘字尾’ 。
语格 | 竺语 | 英语 | 汉语 |
---|---|---|---|
主格Nominative | Dev-as | God | 神 |
呼格Vocative | Dev-a | Oh God | 神(啊)﹗ |
宾格Accusative | Dev-am | God | 神 |
工具格Instrumental | Dev-ena | by God | (通过)神 |
与格Dative | Dev-aya | to God | (向)神 |
离格Ablative | Dev-at | from God | (从)神(那里) |
属格Genitive | Dev-asya | of God | 神(的) |
位置格Locative | Dev-e | with God | 与(神) |
像现代英语这种已经基本上没有语格的屈折语 ﹐神的单词只是‘God’ ﹐这是一个没有语格的形式﹐原本语格中的语意内容﹐现在就通过‘介词’ 来表达﹐语法内容则通过固定的‘语序’ 来表达﹐汉语也采用与英语一样的表达原理。
有了对语格的认识后﹐现在我们再回顾之前的例句。如果音素携带的意素能指示语格的话﹐以下的三个句子不论句子中单词的位置是如何的颠倒﹐我们也知道老虎是‘主语’﹐羊是被吃的对象‘宾语’ ﹐还有很肯定‘吃’ 这个‘谓语’一定是‘老虎’ 的动作﹐因为‘主语’ 和‘谓语’ 都有相同的‘数量格’﹐在这个例子里是‘单数’﹐而‘宾语’ 表示‘复数’。再者﹐使用者还可以通过表达句子中单词的先后次序﹐突出哪一个是强调点﹐以下三句可根据第一个单语的语意来强调‘老虎’﹑‘咬’ 或‘羊’ 的重要性﹕
老虎-单数-(主格) 咬-(单数)-过去式 羊-复数-(宾格)
咬-(单数)-过去式 羊-复数-(宾格) 老虎-单数-(主格)
羊-复数-(宾格) 老虎-单数-(主格) 咬-(单数)-过去式
对屈折语的句子﹐我们还知道音素还能指示出更多的信息﹐如‘时态’ ﹐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还有老虎只有一只﹐羊则超过一只。相反﹐在汉语句子中只表达了‘老虎咬羊’ 的基本概念﹐如再进一步附加信息的话也可以﹐只要加上如‘刚才’ 或‘几只’ 等词语就完成了。但两者的分别是﹐汉语允许使用者用最简单的字眼来表示最基本的概念﹐但屈折语却往往因为词语中已附带的‘音/意素’而必须表达出比基本‘概念’ 更多的语意﹐包括发生的时间性和涉及的数量等等。
如果﹐现在我们把以上句中的意思﹐再来扩充一下而成为如下句子﹕
汉语﹕那只老虎咬牧民的山羊
通过屈折语表达就是﹕
那-单数-(主格) 老虎-单数-(主格) 咬-(单数)-过去式 羊-复数-(宾格) 牧民-单数-(属格)
老虎-单数-(主格) 那-单数-(主格) 羊-复数-(宾格) 牧民-单数-(属格) 咬-(单数)-过去式
同样道理﹐只要‘那’ 这个单词带有‘主格’ 和单数的‘数量格’﹐我们就知道‘那’ 是指向‘老虎’ 的﹐而牧民是‘属格’状态﹐所以指向所在位置之前的单词‘羊’ ﹐表示这是‘牧民的羊’ (对于‘属格’﹐指向的对象由固定的位置决定)。整个句子通过语格方式﹐又一次的令到语序失去了重要性﹐连‘那’ 的定冠词也附带有语格成份。如果﹐我们引入形容词﹐并把牧民去掉换作‘黑色’的形容词﹐让句子变成﹕
那只白色的老虎咬黑色的山羊。
在屈折语里就是﹕
那-单数-(主格) 白色-单数-(主格) 老虎-单数-(主格) 咬-(单数)-过去式 羊-复数-(宾格) 黑色-复数-(宾格)
同样﹐‘白色’ 这个形容词为了能准确修饰‘老虎’ 这个名词﹐形容词也必须具有‘语格’ 和‘数量格’ 的变化(为简化起见﹐这里就不提‘性别格’ ) ﹐而‘黑色’ 也因为有相应的语格和‘数量格’ ﹐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指向‘山羊’而非‘老虎’。 可见﹐这个句子的意思也完全独立于‘语序’ ﹐不仅如此﹐单词里所携带的信息令到句子的中‘主语’ ﹑‘谓语’ 和‘宾语’ 之间的分野清晰可见﹐具有立体感且完全不会造成对句子理解上的歧义性﹐句子的意思就成为绝对的语意了﹐完全排除了其它不同的理解方式。以下总结一下﹐这个句子中单词携带语格的一致性情况﹕

因此﹐在大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句子时﹐只要找出句子的结构﹐就可以毫无疑虑地准确解读句子了,如下图:

让我们再看一个有关‘动词’ 的例子﹕
汉语﹕我砍柴﹐你烧饭。
在屈折语中就是﹕
砍-(人称格﹕第一人称)-现在式 柴-复数-(宾格) ﹐烧-(人称格﹕第二人称)-现在式 饭-复数-(宾格) 。
在屈折语‘动词’中的‘音/意素’不但可以用作指示时态/数量/性别格﹐而且还可以表示主语中的‘人称’ ﹐这样‘音素’ 的表意性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同时令到在理解这个动词时不存在任何歧义性的机会。只要‘砍’ 这个动词指示出‘第一人称’ 的‘人称格’ ﹐在例句中就是‘我’ 这个‘主语’ ﹐这个动词就不可能再用作修饰句子中任何一个‘非第一人称’的主语﹐大脑在处理这信息时就不存在任何的疑问 。拉丁语就是这样一种高度‘屈折性’ 的语言﹐因为它在表达信息中表现出准确和无可质疑性(当然还有这种语言已具备了丰富的词汇量)﹐所以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再没有人以拉丁语作母语﹐但它一直在欧洲的宗教和学术界中流行。直至十七世纪﹐欧洲仍然使用拉丁文作为学术交流的语言(拉丁语已经成为天主教教会的共同语言)。在西方语言中﹐俄语与德语还保留着部份的语格变化﹐而且俄语的语格变化要比德语复杂﹐这样我们也可以猜想到俄语的语序相比之下﹐就更自由而没有很大的固定性﹐事实的确也是这样。因为以功能性而言﹐语格的出现可令到语序变得随意﹐但到了最后﹐语言发展到像英语一样﹐成为基本上没有语格成份的语言时﹐语序就必须要固定下来。可见‘语格’ 与‘语序’ 成一个‘反比’ 的关系﹐这一点在下文中﹐在有关介绍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屈折语的内容时﹐读者就可以了解到这种现象。历史上在欧洲范围内﹐拉丁语因为丰富的‘音素’所带出的‘意素’ ﹐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意。因此直至十八世纪﹐拉丁语也是欧洲学者作为文化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学术著作都以这种语言出版。德语在德国统一后崛起﹐也因为德语比英法语保留更多的语格成份﹐这样语言中的歧义性也相对降低﹐所以欧洲的政治和法律性文件较多以德文来书写﹐可见语格作为一种语言信息的保充资料﹐能够提供到保证文字交流双方﹐在表达和理解同一句子时语意上的一致性
由上图可见﹐屈折语中的语意有着线性相连的严紧表达性﹐这完全是由单词中的‘音/意素’所提供的特殊功能。只要看一下屈折语的发展﹐我们就发现到将来的语言发展就是在保留这种语意的严紧性为前提下﹐以增加‘介词’ 和固定‘语序’ 的方式﹐同时令语格﹑数量格与人称格等成份慢慢从单词中脱落。以下让我们看一看屈折语的演进过程吧﹐笔者将会通过名词﹑代名词(人称﹑事物) ﹑冠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这六大类别﹐并以词语的语格﹑性别格﹑数量格﹑时态和人称格为标准﹐另加与之有关的语序形式﹐为读者展现出语言的演进历史。
以下将会以语言出现的时间顺序和语法复杂程度﹐先后讲述古希腊语(为最早的屈折语) ﹑拉丁语(在古希腊之后) ﹐俄语﹑德语(俄德语为后期的屈折语﹐但保留了较多的古屈折语特色﹐俄语较德语为多﹐所以置于德语之前) ﹑法语和西班牙语(这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基本相同﹐同样是世界上重要的语言) ﹐最后是英语﹐因为她在语法上比以上任何一种语言都要简化﹐成为屈折语发展出来的最简化形式。而且英语的语言演化历程可以作为屈折语的代表﹐在最早期的古英语中已具备了古屈折语的所有特点﹐然后经历过上千年的进化后﹐成为了今天全球最多人口使用的语言—现代英语。因此﹐解剖英语在语言语法的变化过程﹐就如同检阅一遍屈折语的发展史一样﹐英语既然作为现代屈折语中最前卫的语言﹐我们就以英语史为例﹐看一下英语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下英语在语序﹑音素乃至句子结构方面的特点﹐同时与汉语作对比。
古希腊语
名词﹕
- 3种型变﹐这是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5个语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呼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以下举第一种型变中﹐两个阳性单词﹐νεάνίάσ‘青年男性’和κρτήσ‘法官’为例﹐读者可见其中的词尾变化并非完全规范化﹕
νεάνίάσ | κρτήσ | |||
---|---|---|---|---|
单数 | 复数 | 单数 | 复数 | |
主格 | νεάνί-άσ | νεάνί-αι | κρτ-ήσ | κρτ-αί |
呼格 | νεάνί-ά | νεάνί-αι | κρτ-ά | κρτ-αί |
宾格 | νεάνί-άν | νεάνί-άσ | κρτ-ήν | κρτ- άσ |
属格 | νεάνί-οσ | νεάνί-ών | κρτ-ού | κρτ-ών |
与格 | νεάνί-α | νεάνί-αισ | κρτ-ή | κρτ-αίσ |
1至4的数量词有4种语格﹐3个性别格(其中由2到4这3个数量词﹐分别由2个形式来表示3个性别格) 。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5个语格﹑2个数量格﹐3个性别格﹐3个人称(只有第三人称复数有3个性别格)。
冠词(定冠与不定冠词)
- 包含﹕5个语格﹑2个数量格﹑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形容词
- 3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与名词一样的对等形式﹕ 5个语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动词
- 4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6个时态(现在﹑将来﹑不定过去时﹑完成时﹑被动完成和被动不定过去时)﹑3种语气(陈述﹑虚拟和祈使语气) ﹑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和1个‘不定式’(有4个语格)。
语序
- 完全没有固定语序﹐因为名词﹑形容词﹑代名词都有可互相配合的语格﹑性别格和数量格
从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
古希腊语虽然也在不断的演进中﹐但是因为地理和政治的关系﹐古式的希腊语要等到十九世纪﹐在希腊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来并建立了独立的希腊王国后﹐这种语言才在希腊知识分子的努力下﹐进行语言简化工作。其中把古希腊语中表示两个人的人称格和表示两个数量(双数数量‘dual’)的数量格取消﹐还有完全取消较为少用的‘与格’﹐简化动词的型变方式﹐取消‘祈愿语气’ 和动词的不定式﹐还有通过补助词组(如英语的shall/will)来表示动词的时态变化﹐从而简化动词型变。整个语言改革的目的就是促使希腊语以逻辑的方式获到简化﹐这种人为的过程其实就是西欧屈折语在历史中走过的语言演进道路。
拉丁语
名词
- 5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5个语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离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 现在举第一种词变为例﹐它们都阳性或阴性词(这类名词没有中性)﹐由此可见﹐词类内的语格变化十分的规范化。
第一类名词语格变化 单数 复数 主格 -a -ae 属格 -ae -arum 与格 -ae -is 宾格 -am -as 离格 -a -is - 从1至3的数量词也有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5个语格﹑2个数量格﹐只有第一和第二人称﹐没有性别格之分。
没有冠词
形容词
- 3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与名词一样的对等形式﹕ 5个语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动词
- 4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这4个分类根据动词的现在时词根后的字母来分类﹕
现在时动词词根 不定式 第一类﹕以-a结尾 ama- ama-re (爱) 第二类﹕以-e结尾 mone- mone-re (警告) 第三类﹕以‘辅音’结尾 reg- reg-ere (管治) 第四类﹕以-i结尾 audi- audi-re (听)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5个时态(现在﹑未完成﹑将来﹑完成和过去完成时﹐还有1个‘不定式’)﹑2种语气(陈述和虚拟) ﹑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主动’ 与‘被动’ 形式。
语序
完全没有固定语序﹐因为名词﹑形容词﹑代名词都有可互相配合的语格﹑性别格和量格。
从古拉丁语到通俗拉丁语
古拉丁语文字属于希腊式字母﹐而且语言也受到古希腊语模式的影响﹐具有语言上高度的屈折性。古拉丁语后来成为罗马共和国乃至后来帝国的官方语言﹐但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也就再没有西方人以拉丁语作为本身的母语﹐而拉丁语也慢慢演变为今天的意大利语和其它的拉丁语系语言﹐东罗马帝国后来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在另一方面﹐拉丁语却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学术和宗教语言﹐这样方便了欧洲各国进行文字交流。到了公元4世纪﹐古拉丁语也开始简化为‘通俗拉丁语’﹐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学习﹐其中简化的内容包括﹕使用更多的介词和较为固定的语序来减少词语中的‘屈折’(语格成份) 变化﹐这也就如同今天我们所见到欧洲语言的演进过程一样。可见﹐语言在历史中的自然演进和人为的改良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以下的德语﹑俄语﹑法语和英语的发展﹐我们都可以注意到这一条发展轨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俄语
名词
- 4个种类的型变中包含﹕ 6个语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工具格﹑介词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人称’ 代名词包含﹕6个语格﹑2个数量格﹐3个性别格(第三人称阳性与中性一样﹑第三人称只有1个性别格)﹐3个人称。
- ‘事物’ 代名词﹕5个语格(主格与宾格相同) ﹑2个性别格(阳性与中性相同) 。
没有冠词
形容词
- 1种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与名词一样的对等形式﹕ 6个语格﹑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2个数量格(复数不带性别格)
动词
- 2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3个时态+1种原型+6个分词+1个语气(现在-将来﹑过去时﹑完成时﹑不定式﹑现在分词﹑现在被动分词﹑过去分词﹑过去被动分词﹑现在状语分词﹑过去状语分词﹑祈使语气)﹑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
语序
主要是‘主谓宾’ 语序﹐但是因为名词﹑形容词﹑代名词都有可互相配合的语格﹑性别格和数量格﹐所以语序带有随意性。
德语
名词
- 名词的头一个字母必须要‘大写’ 。
- 2种根据词尾分类的规范化形式—‘强’ 名词与‘弱’ 名词。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4个语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 有多种不同变化)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虽然名词有语格变化﹐但它的变化已经是很少﹐不像拉丁语和俄语﹐每一个语格有明显的差别。现举弱名词‘der Junge’ ﹐表示‘the boy(这个(定冠词) 男孩子) ’为例﹐可见在德语中﹐主要用来决定名词语格状态的已非名词本身﹐而是转移到冠词那里﹐因此德语名词基本上要求跟随冠词之后﹕
单数 复数 主格 der Junge die Jungen 宾格 den Jungen die Jungen 属格 dem Jungen den Jungen 与格 des Jungen der Jungen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 4个语格﹑2个数量格(第一和第三人称复数没有性别格之分)﹑事物代名词有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冠词(定冠词‘the’ 与不定冠词‘a’)
- 包含﹕
4个语格﹑2个数量格(复数没有性别格之分)﹑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the’ ﹕
阳性 阴性 中性 复数(没有性别) 主格 der die das die 宾格 den die das die 属格 dem der dem den 与格 des der des der ‘a/an’ ﹕
阳性 阴性 中性 复数(没有性别) 主格 ein eine ein keine 宾格 einen eine ein keine 属格 einem einer einem keinen 与格 eines einer eines keiner
形容词﹕
- 词尾变化完全规范化。主要分为跟随冠词(和限定词)和在形容词之前没有冠词的2大形式﹐其中有冠词(和限定词)之前的也分2类﹐每一种形式或模拟也有固定的变化模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与名词一样的对等形式﹕ 4个语格﹑2个数量格(单﹑复数﹕没有性别) ﹑3个性别格(阳﹑阴和中性)
动词:
- 有一种可分拆使用的动词﹐名‘可分拆动词’ 。
- 只有规范和不规范化的变化形式﹐就变化形式而言﹐其中一种动词名为‘强’ 动词。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3个时态和1个‘不定式’(现在﹑过去时﹑过去分词和不定式)﹑没有语气﹑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1种礼貌形式的第二人称(没有数量格)和1个‘不定式’。
语序﹕
基本上是完全的‘主谓宾’ 语序﹐但是名词﹑代名词还跟随着简单的语格。除此﹐名词以头一个字母以大写字体作为识别。在句子的子句部份使用了非‘主谓宾’ 语序形式来识别主次句子成份﹐如‘谓主宾’ 或‘主宾谓’ 语序﹐还有动词的过去分词必须放置在句子最后﹐这是半‘主宾谓’ 语序。总结如下﹕
- 句子中有两个动词(第二个为不定式或过去分词) 时﹕ 第一谓语+主语+宾语+第二谓词(不定式或过去分词) 。
- 强调时间概念时﹐句子首位为‘时间’ 如‘昨天﹑今天’ 等﹐谓语在句子第二位﹕ 时间概念+谓语+主语+宾语。
- 以‘介词’ 如‘因为﹑如果﹑但是﹑直至﹑当’ 等划分主句和子句关系时﹕ 主句(谓语+主语+宾语) +介词+ 子句(主语+宾语+谓语) 。
法语
名词﹕
- 2个数量格(单﹑复数﹕大部份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 ﹑2个性别格(阳﹑阴性)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 人称代名词﹕3个语格(主格﹑宾格和属格) ﹐2个数量格(复数格没有性别)﹐2个性别格﹐3个人称。 事物代名词﹕2个数量格(单复数) ﹑2个性别格(阳﹑阴性)
冠词(定冠与不定冠词)﹕
- 包含﹕
2个数量格(复数没有性别)﹑2个性别格(阳﹑阴性)。
冠词 the a/an 阳性 le, l’ un 阴性 la, l’ une 复数 les des
形容词﹕
- 3种修饰名词的形式﹐一是在名词之前﹑二是在名词后﹐但后者为主要模式﹐同一个形容词用在名词前或后﹐指示不一样的语意。
- 一部份形容词存在形变﹐并非全部可以形变﹕ 2个数量格(单﹑复数) ﹑2个性别格(阳和阴性) 。
动词﹕
- 3种型变分类﹕80%的动词以-er结尾﹐还有其它的分别是-re和-ir等﹐根据不同的结尾﹐动词有完全规范化的型变方式。
- 在每种型变中都包含﹕ 6个时态+1个语气+2个分词(现在﹑将来﹑条件(等于英语中would like)﹑未完成﹑完成﹑虚拟语气﹑现在分词﹑过去分词)﹑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完全规范化)。
语序﹕
固定的‘主谓宾’ 语序﹐但是名词和形词之间的位置没有固定形式﹐而且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后为主要模式。
西班牙语
名词﹕
- 1种型变包含﹕ 2个数量格(单﹑复数﹕大部份名词后加‘-s’ 或‘-es’表示复数) ﹑2个性别格(阳﹑阴性)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
人称代名词﹕4个语格(主格﹑宾格﹑与格﹑属格)﹐2个数量格(复数格没有性别)﹐2个性别格﹐3个人称。详细如下﹕
主格 宾格 与格 属格 介词格 I yo me me mi mí you(亲近﹐单数) tu te te tu ti he,she,it el,ella,ello lo le su el,ella,ello You(礼貌﹐单数) usted lo/la le su usted we nosotros nos nos nuestro nosotros you(亲近的﹐复数) vosotros os os os vosotros they ellos los les su ellos you(礼貌﹐复数) ustedes los les su ustedes 事物代名词﹕2个数量格(单复数) ﹑2个性别格(阳﹑阴性) ﹐在英语‘that(复数﹕those) ’这一层层语意上再分为2个意思。
冠词(定冠与不定冠词)﹕
- 包含﹕
2个数量格﹑2个性别格(阳﹑阴性)。
冠词 The A/An 单数 阳性 el un 单数 阴性 la una 复数 阳性 los unos 复数 阴性 las unas
形容词﹕
形容词存在型变﹕ 2个数量格(单﹑复数﹕主要形式是加‘-s’ 或‘-es’ 变为复数) ﹑2个性别格(阳和阴性) 。
形容词字尾: | 阳性 | 阴性 |
---|---|---|
-o | -a | |
-a –e -ú -í |
动词﹕
- 3种型变﹕动词以-ar结尾﹐还有其它的分别是-er和-ir等﹐根据不同的结尾﹐动词有完全规范化的型变方式。
- 6个时态+3个语气(虚拟语气分为3种时态)+1个分词+1不定式+1动名词(现在﹑将来﹑条件(等于英语中would like)﹑未完成﹑完成﹑过去﹑祈使语气﹑现在虚拟﹑未完成虚拟和将来虚拟语气﹑过去分词﹑不定式﹑动名词)﹑6种人称格(包含单复数的数量格﹐完全规范化)
语序﹕
固定的‘主谓宾’ 语序
英语
名词
- 2个数量格(单﹑复数﹕大部份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 。
代名词(人称和事物)﹕
- 包含﹕ 人称代名词﹕3个语格(主格﹑宾格和属格) ﹐2个数量格(复数格没有性别)﹐2个性别格﹐3个人称。
事物代名词﹕
2个数量格(单复数)
冠词(定冠与不定冠词)﹕
没有数量格和性别格。
形容词﹕
形容词只有一种形式
动词﹕
2个时态+1分词(现在﹑过去和过去分词)。
语序﹕
固定的‘主谓宾’ 语序。
下图对以上各种语言在‘屈折性’ 与‘语序’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个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