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 崇拜

以上所提的是先民对自然和人的认知﹐甚至对动物也离不开以‘象化思维’ 进行认知的过程 。我们就以‘龟’ 这种动物作为例子来了解一下吧﹐因为东方人对‘龟’ 这种动物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并不是建立在‘宠物性’ 上的﹐而是通过‘象化’认知后的结果。如下﹕

另外﹐因为龟的寿命特别长﹐这可见龟这种动物的与众不同﹐所以先民就视之为‘神物’。‘象化思维’ 所接受的信息往往只是‘属性’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而整个的思维过程完全建立在‘象化概念’ 上﹐对认知对象的‘取象’﹐还有从现有的‘象化概念’ 中开始作认知﹐然后通过‘互属性’ ﹑‘包容/递进性’ 等‘象化逻辑’ 来推演出认知的结果﹐这就是‘象化思维’ 的认知模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龟’ 本来只是一种动物﹐具有血肉的外形﹐但是在‘象化思维’ ‘循象而行’的思维操作下﹐‘龟’ 被‘象化思维’ 在‘取象’ 后﹐被理解成为一个只是指示外形‘属性’ 的‘象化概念’ 。‘象化思维’ 的这种思维模式﹐在后来认知‘人’ 与‘动物(禽) ’ 的分别上﹐也同样从两者的‘属性’ 上理解之间的差异﹐这就是以‘道德’ 作为‘象化概念’ 的‘人禽之辨’ (请参考专章)﹐这种思维模式与现在‘龟’崇拜的例子﹐在背后的思维方式上同出一截﹐因为这都是‘象化思维’模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