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

在以下来的部份中﹐笔者想以古代兵法中的集大成之作《三十六计》﹐对‘象化思维’ 的‘杠杆作用’ 作具体的说明。《三十六计》此书的作者为何人﹐在何时所作﹐已无从稽考﹐不过书中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传统的军事案例﹐相信作者搜集并总结了历代的军事计谋而着成此书

《三十六计》中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六套计谋﹐而每套则有六条计策﹐里面使用的‘计名’﹐包括了军事方面的术语如‘声东击西’ ﹑‘以逸代劳’ ﹐历史的军事典故﹐如‘围魏救赵’ ﹐还有汉语的‘成语’﹐如‘指槡骂槐’ 等。虽然﹐这《三十六计》 的取名方式方法不一﹐但是从名称的形式看﹐却是一个典型的四字成语﹐除了最后六条的‘败战计’ 在名称上只有三个汉字﹐而且实际与其计谋内容有关的只有头两个汉字﹐而第三个汉字都是‘计’ 字(除了‘走为上’) 。不过总的来说﹐《三十六计》的计名都可以顾名而思义﹐运用到‘象化思维’ 操作中的‘杠杆作用’ ﹐在不需要完全读透计中所指的军事案例和说明文字的情况下﹐只要凭熟记的‘计名’ 就可以启动‘象化思维’ 操作来活用计策。可能很多读者都没有真正读过《三十六计》的原著﹐其实此原著除了讲解计策中的军事案例外﹐还引用‘八卦’的卦象卦辞对各个计策在‘阴阳﹑奇正﹑虚实’ 等方面作分析(其实这也是‘象化思维’ 的典型认知模式﹐以现有的‘象化概念’ —‘八卦阴阳’对认知对象‘三十六计’ 作分析﹐这如同以‘八卦’ 对‘君子’ 概念作分析一样﹐这也是通过‘象化三段论’ 找到了‘三十六计’ 的理论根据—阴阳八卦﹐也如同《易》中以‘八卦’ 作‘君子’理论的理论依据一样。) ﹐其中的遣词用字也十分的艰涩难懂。不过﹐《三十六计》 中的计策内容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一部份﹐我们平时在交谈中也会引用到《三十六计》 中的某条计策﹐读书看戏时﹐也可以接触到里面的角色也在运用《三十六计》的计名。总的来说﹐《三十六计》 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时活用的工具。如果问到为什么《三十六计》 计能达到这样空前的受欢迎程度﹐跨越时代而不见衰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三十六计》是‘象化思维’ 的产物﹐这《三十六计》 由‘象化思维’ 总结而成﹐也为‘象化思维’ 的应用而设计﹐其中需要‘象化思维’ 的思维操作﹐也需要运用到‘象化思维’ 的‘杠杆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何谓的‘三十六计’ 吧。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代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槡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th>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在这‘三十六计’ 中一共有三十六条计策﹐以计名的汉字数量而论﹐一共只有138个﹐其中前面的‘三十计’都是标准的四字成语形式﹐只有后六计是两个一组的汉字词再加一个‘计’字的形式。就以计名的语意而言﹐里面部份是一些与生活中‘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其中不乏有家居﹑田园这些可从生活经验直接理解的概念﹐有时也引用一些大家熟知的历史典故﹐基本上作为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普通百姓﹐也能够理解到计名所表达的意思﹐试问谁不懂如何理解‘上屋抽梯’ 这样生活化的情况呢﹖再者﹐计名都是一些标准的‘成语’ ﹐既方便记忆单个的计名﹐也可以把所有计名都记忆下来﹐最多也不过一百三十多个字而己。当‘象化思维’理解过计名之后﹐在完全没有接触过有关的军事案例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类比’ 的方式﹐把其中的计策套用到实际生活的情况中﹐只要你用得越多﹐类比能力越强的话﹐这‘三十六计’ 也就越能活用到家。以下﹐笔者对其中一些‘三十六计’ 的计名以‘取象类比’ 的方式﹐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的‘象化信息’ 和‘象化逻辑’ 关系﹐而且笔者还会引用‘虚实’ ‘强弱’ 的‘象化属性’ 来分析其中的内涵。

瞒天过海﹕

借刀杀人﹕

趁火打劫﹕

笑里藏刀﹕

金蝉脱売﹕

声东击西﹕

李代桃僵﹕

抛砖引玉﹕

看过以上‘计名’中包含的‘象化信息’ 后﹐我们发现只要通过类比操作﹐这些以‘四字成语’ 为形式的计名﹐其实内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类比越多﹐接触的人生经验或案例越多的话﹐在这计名上已经足够做出一篇文章了﹐这有点像是写八股文吧﹐从‘题目’经反复类比后﹐做出通篇的八股文章。相关的信息量尽管再多﹐但是在大脑中只要记忆着这四个汉字组成的‘音节’ 即可﹐之后就可以在必要时发挥‘杠杆作用’。现在﹐笔者想以‘借刀杀人’ 和‘金蝉脱壳’ 为例﹐说明一下‘象化思维’可以怎样通过‘取象类比’ 的思维操作﹐把所知的‘三十六计’套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三国时代﹐曹操在赤壁被刘备与孙权打败﹐而关羽又镇守着荆州威肋到曹操的国都﹐曹操方面看出孙权与关羽之间存在暗中的矛盾﹐所以向孙权承诺在打败关羽后﹐荆州可以让其占有。于是曹操就不费一兵一卒之力﹐以‘借刀杀人’ 的方式﹐借孙权之力把关羽铲除掉了。作为‘象化思维’﹐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象化思维’ 会首先‘取象’大脑中储存的‘计策’ 库作为现有的‘象化概念’﹐再‘取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作为认知对象﹐然后类比出其中相近的‘计策’ ﹐在这个个案中为‘借刀杀人’。在决定以‘借刀杀人’为结论的同时﹐实际情况中的各个因素都已经类比进‘借刀杀人’ 的‘象化概念’ 里﹐最后只要具体实施就可以,如下﹕

在宋代﹐宋将在与金兵交手打了场胜仗后﹐金兵得到了增援并准备与宋兵决战﹐但是宋军所剩人马只有几千﹐已无力再与金兵开战﹐所以宋将毕再遇准备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撤兵﹐但是如果只是贸然撤兵的话﹐金兵一定追上来消灭宋军。所以﹐毕再遇就要想出一条万全的退兵之策。宋军于是在退兵之前几天内﹐天天打鼓佯装使用‘疲兵之计’ 令金兵不得安宁﹐于是在最后一天﹐把数十只羊倒吊起来﹐让羊腿代人打鼓﹐这样宋军就在鼓声的掩护下安全撤退了。因为使用的模式与上例的一样﹐所以﹐以下的说明就较为简化一些﹐如下﹕

‘象化思维’ 除了可以套用已经包装好的‘三十六计’ 之外﹐‘三十六计’ 经此包装﹐已经成为了计策的‘公式’ 。除此﹐还可以直接引用‘虚实’ 之道的方法﹐以‘虚实’ 为‘象化概念’ 对实际情况作认知﹐然后套用‘避实击虚’ ﹑‘虚则实之’ ﹑‘实则虚之’ 的‘虚实之道’ ﹐以这些‘公式’把问题解决。在这里的‘虚实’ 二‘象’﹐也包括了‘虚’ 中的‘奇’ ﹑‘反’ ﹑‘弱’ 和‘实’ 中的‘正’ 和’ 强’ 等﹐‘虚实’ 属性是一个对所有事物的总结性形式。同样道理﹐只要明白‘虚实’ 的互动关系 ﹐然后就可以像‘三十六计’ 一样以‘杠杆作用’ 把‘虚实之道’ 应用到生活上﹐其实‘三十六计’ 也存在着‘虚实之道’ 。因为﹐原著的《三十六计》在每一计后都通过‘八卦卦象’ 的‘阴阳性’ 来解释‘三十六计’ 的‘虚实’属性 ﹐不过﹐‘虚实阴阳’ 的概念对比‘三十六计’ 以生活事例或成语作‘计名’的方式﹐对一般人来说较难于理解﹐所以还是以生活成语为计名﹐再作类比应用的做法比较有效。现在﹐笔者以‘围魏救赵’ 为个案﹐试说明一下以‘虚实之道’ 作类比的方式﹐所能提供的‘杠杆作用’ ﹕

可见只要把问题中的对象以‘虚实’ 属性作类比后﹐就可以根据‘虚实’ 属性间的互动关系来分析问题﹐决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互动关系如‘以实击虚’ 或‘避实击虚’ 就如同一道‘公式’一样﹐只要把实际的条件对象通过类比操作后对号入座后﹐在凭经验选对了‘公式’的情况下﹐就能根据‘公式’而‘推导’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行动的方案﹐而公式中的‘未知数’ 就是‘虚实’ 的‘象化概念’ ﹐或是如‘借刀杀人’ 中的‘象化概念’。只要‘取象类比’ 出实际情况中的‘虚实’属性或‘刀’ ‘人’ 等属性 ﹐就能代入‘公式’中去‘计算’出‘结果’。对‘公式’使用者的要求是﹐只要具有‘象化思维’ 和能够把简单的‘四字成语’ 记忆下来就可以﹐之后再通过‘杠杆作用’ 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三十六计’ 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杠杆作用’ ﹐而‘三十六计’ 中的‘虚实’ 之道﹐就要追源到中国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这本《孙子兵法》成书于先秦时代﹐距今也有二千年了。但是直至今天﹐作为一本古书而言﹐除了《圣经》之外﹐它可以算是唯一一本对今天的现代学术—军事科学﹐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东西方都同时研究《孙子兵法》﹐这不是为了‘考古’ ﹐也不是为了研究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而是为了当前现实的目的而研究。西方军事学者认为‘《孙子兵法》甚至保充了克鲁维兹的《战争论》之不足﹐成书晚了二千年的《战争论》反而对现代战争现象有点过时了’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以‘象化思维’ 的产物来简单分析一下《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发现﹐在全书‘十三篇’中﹐差不多七千个汉字的文章内﹐如下:

《孙子兵法》不仅从作战的各个方面论述了战争的内容﹐而且文中的汉字都是一个‘象化概念’﹐把军事战争中的‘属性’ 描绘出来﹐而不是只把其中具体量化的行为指示出来﹐量化的方法如坦克战或炮战等﹐可能因为战争形态的发展而过时﹐但是对‘奇正’ ‘虚实’ ‘利害’ 关系的总结﹐却是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因素。例如﹕
势者,因而制也。兵者,诡道也。(计篇)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作战篇)

不战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形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兵势篇)
夫兵形象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而击。(军争篇)
是故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变篇)

以上的例句中‘红色(有下线)’ 部份为指示作战属性的‘象化概念’ ﹐这些都是跨时代的‘象化属性’ 。正如《三十六计》 中的‘金蝉脱壳’ 一样﹐不管作战的方式如何改变﹐不论军事工具如何的先进﹐这‘金蝉脱壳’ 的‘象化概念’ 总可以被应用到的﹐例如它可以应用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进行撤退的情况。战埸上总有‘利害’的关系﹐手段上的‘奇正’ 之变﹐总可以运用到孙子在二千年前已总结出的‘属性’关系。日本学者阿多俊介认为‘《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与其它六部兵书组成《武经七书》)的其它六书﹐只不过是试做《孙子兵法》的批注而已’ ﹐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战争内容其实已经十分的全面﹐而且里面的内容都是以‘象化概念’ 为主﹐在后来出现的六部兵书就可以纳入到《孙子兵法》里的各个‘象化概念’ 中﹐所以可以视之为《孙子兵法》的‘批注’﹐这无疑说明了‘象化概念’ 的‘扩散性’ 。就《孙子兵法》中使用的文字而论﹐在内容上包罗全面﹐但全篇的字数也只有六千多字﹐而且文章读起来也琅琅上口﹐方便了自古而来军事将领的背诵记忆(自古将领都有背诵《孙子兵法》的习惯)﹐把《孙子兵法》记忆下来﹐然后再通过‘杠杆作用’的运用﹐也就可以收到如同‘三十六计’一样的异曲同工之效。

现在笔者将以‘象化符号系统’ 来重新表达第一篇‘计篇’ 和第三篇‘谋政篇’ 的内容。这样﹐读者就能清楚的看到《孙子兵法》中的‘象化概念’ 以及其中的‘象化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