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頭地

在上一章的‘富貴’ 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人性’ 中主要的欲望﹐其中第三點就是‘自我突出’ 的本能欲望﹐也就是一種‘榮耀心’。為了令個人達到這方面的滿足﹐‘象化思維’ 就必須首先對‘人’ 的行為作出認知﹐在這種認知基礎上﹐除了發現‘人’ 的不同行為和心理﹐從而形成道德學問的之外﹐最主要的是類比出人與人的差別﹐人與人在互動(競爭)中所顯現出的成敗得失﹐出於這種好勝求存﹑突出自我的人性本能﹐勝過他人的人也就可以在人群中突圍而出﹐引來其它人的注意﹐成為人所關注和崇拜的對象﹐這種人的本能榮耀心也就可以得到滿足。因此﹐這種認知的目的﹐就是怎樣令自己成為那個‘中心人物’ ﹐從而滿足自己的榮耀心 —其中一種本能欲望。因為﹐‘象化思維’ 在對有關‘人’ 的‘象化概念’ 方面有著明顯的傾向性﹐所以也更善於關注這種人類行為﹐從中認識到自己如何勝過他人 ﹐也就是‘出人頭地’ 的方式 。對人的認知﹐就是因為自己有模仿的願望而去觀察‘出人頭地’ 的人﹐嘗試學習他們‘出人頭地’ 的行為﹐最后這個從他人行為中認知出來的行為屬性 —出人頭地 ﹐就成為了‘象化概念’ ﹐ 作為參考的‘象’ 而起到‘循象而行’ 的作用。這個‘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顧明思義﹐就是對他人的超越﹐在群體中表現突出﹐受人矚目﹐其中指示出的隻有人與人之間的相對性﹐相對的高低性而已﹐絕對沒有表明有關‘量化’ 的信息﹐就是有關‘超出’ 的標准﹐在什麼的環境中‘超出’ 才算是‘出人頭地’ 等。所以這概念中隻提到相對的屬性 ﹐就是‘相對性’ ﹐這也就完全符合了‘象化概念’ 中的信息特性﹐因為隻有‘相對性’ 的‘屬性’信息﹐才能構成‘象化概念’ 的核心內容。‘出人頭地’ 通過這種屬性也就可以包容了所有‘出人頭地’ 的情況﹐令到概念的信息量變得具有‘無限性’ 。可見‘出人頭地’ 就如同‘君子’ ﹑‘小人’ ﹑‘仁’ 等有關‘人’的道德‘象化概念’ 一樣﹐符合了作為‘象化概念’的條件﹐最后成為如假包換的‘象化概念’。以‘象化符號系統’ 推演出的‘出人頭地’ 概念﹐可示如下﹕

‘出人頭地’ 這一概念在‘象化思維’ 下成為了‘象化概念’ ﹐這並不表示我們的論述就到此為止。相反﹐這才是我們了解‘出人頭地’ 這一概念如何成為中國社會中﹐橫跨各階層以及社會中每一個人的‘人生象’ 的開始。因為‘象化概念’ 如同‘象化符號系統’ 表示的那樣﹐具有‘擴張性’ ﹐而‘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正是一個由認知開始那一刻起﹐隻要遇到有人的地方﹐通過‘取象類比’就可以不斷澎漲擴散的‘象化概念’ ﹐致使‘出人頭地’ 之‘象’ 成為了社會人群中一個重要的‘象化概念’ 。那麼這‘出人頭地’ 的‘象’為什麼會擴散得如此之快呢﹖原因就是‘出人頭地’ 的概念所指示的‘屬性’ 與人有關﹐從名稱上就可以顧名思義的對它的內容作出理解﹐它簡單直接的指示出有關‘人’ 的關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這種‘人比人突出’ 的信息特征﹐隻要在有人活動的地方﹐就可以類比認知到這種‘屬性’的存在﹐這種現象觸目皆是﹐不言也可以自明﹐‘出人頭地’ 要比‘君子’ 或’ 仁‘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因此﹐這‘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對社會各階層的人來說﹐就成為再顯淺不過的道理﹐而且它是實現人性欲望的其中一種途徑﹐也就是各階層人士最關切的追求。

在人的一生中﹐從孩提時的玩耍讀書﹐到走進社會工作﹐不論在哪一個地方生活﹐不論干甚麼﹐隻要有人群的地方﹐就能在個人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中類比出‘出人頭地’ 的人群屬性﹐ 認識到哪裡都有‘出人頭地’ 的機會。當這一個‘象化概念’ 一旦成立后﹐它就可以成為現有的‘象化概念’ 作為認知的工具﹐然后把類比出的現象和屬性再收入到‘出人頭地’ 的概念內﹐令到‘出人頭地’ 的內容不斷擴充﹐而對‘出人頭地’ 的認識也就不斷加深。個人就在有意或無意間讓‘出人頭地’ 引領著自己的行為方向﹐也因為本能欲望的驅動而讓自己‘出人頭地’。以下﹐筆者通過‘象化符號’ 和再次引入了人生經歷來說明‘出人頭地’擴散的過程﹕

在‘象化思維’ 中﹐類似‘出人頭地’ 這種指示人與人競爭關系的概念﹐還有‘成王敗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 和‘行行出狀元’ 的概念。這兩個‘象化概念’如同‘出人頭地’ 一樣﹐都表現出人在人群中與其它人的相對關系 ﹐不同之處是‘成王敗寇’ 還帶有另外一層信息﹐這層信息是通過指出成敗者的結局來暗視了人際競爭中的殘酷性﹐正面(成功)的出人頭地者和負面(失敗) 的出人頭地者在結局收場上將會有很大的分別。至於‘行行出狀元’ 的強調點就放在‘出人頭地’ 的機會和個人的努力上﹐強調任何的行業隻要通過本身的才能奮斗﹐也就有‘出人頭地’ 的機會。可見﹐‘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與人關系﹐直接的指出了個人與其它人(人頭地) 之間相對突出的關系﹐而‘成王敗寇’ 和‘行行出狀元’ 這兩個概念﹐就是更加強調了已經‘出人頭地’ 的三個‘象化概念’ 。這三個概念原本也有特指性﹐指的是‘王’ ﹑‘寇’ 和‘狀元’ 這三種不同的社會地位或頭銜﹐后來經‘出人頭地’ 作類比認知后﹐也就擴展成為特別的‘象化概念’。 以下的操作說明了‘出人頭地’ 對這三種社會地位的認知﹕

現在﹐我們明白了‘王’ ﹑‘寇’ 和‘狀元’ 這些‘象化概念’在擴張中的形成過程﹐一旦這些‘象化概念’ 形成后﹐它們也就如同‘出人頭地’ 這個概念一樣成為現有的‘象化概念’ ﹐作為認知新事物的工具。例如﹐對於具有杰出才華之人﹐我們會稱之為‘狀元之才’ ﹐我們相信拼摶與奮斗是‘出人頭地’的關鍵﹐因為‘行行出狀元’ 。對政治斗爭中的‘你死我活’ ﹐而成敗的結局可能一下子把現有的局面和制度完全扭轉﹐昔日的王者在瞬間淪落為敗寇后﹐其境況也隨之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們也就認識到這是‘成王敗寇’ 式的競爭現象。可見﹐‘成王敗寇’ 與‘行行出狀元’ 是在‘出人頭地’ 的概念上再作具體深化﹐所以如同‘出人頭地’ 一樣﹐不僅可以作為認知的工具﹐而且也可以作為人生道路的指引﹐成為前進的目標。

‘出人頭地’ 的‘人生象’在功能上﹐賦予了生活上的動力﹐就是要求在人群中表現‘突出’ ﹐做到‘出人頭地’ 來爭取他人的注意﹐滿足自我的榮耀心﹐它既是一種人生目標﹐也是一種服務其它‘人生象’ 的動力﹐為了達到‘出人頭地’ 的願望﹐就往往需要追求‘富貴’ 的目標﹐以‘富貴’ 的實現來‘出人頭地’ ﹐而當‘出’ 了‘人頭地’ 后﹐例如是高中狀元或獲得高官厚職后﹐‘富貴’ 也往往是‘出人頭地’ 后的報酬﹐正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出人頭地’ ﹑‘富’ 和‘貴’ 三者之間有著互動的關系﹐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更加緊密完整的‘人生觀’ ﹐一個值得為之付出一生奮斗的價值體系, 如下圖:

明白了‘人生象’ 的概念后﹐我們就可以很有效的解釋到中國人的生活現象。對於這些現象也應該以這種人生價值觀所帶出的積極和消極意義﹐從這兩方面去講述。在積極方面﹐我們可以解釋到﹐為甚麼中國人在學習和工作中都較普遍的表現出勤奮上進。在這方面的表現﹐如果觀察華人在國外異鄉的生活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在與外國人的對比下也是很明顯的。中國人在商業活動中的勸勞不息﹐在課堂學習上也成績優異﹐處處表現出了‘出人頭地’ 的願望。工作勞動和商業活動都可以帶給人金錢上的收益﹐這就是‘富’ 和 ‘貴’ 的基礎 ﹐學習優異所帶來的良好工作機會﹐也是為了日后獲得高薪厚職(富) 或專業人士的高尚社會地位(貴) 而作准備 ﹐這些都是‘象化思維’的人生目標﹐而且這不僅來自對本能層次上的追求﹐更是在思維模式上的‘循象而行’ 。這個‘出人頭地’ 的‘人生象’ 可以對任何人群社會‘取象’ ﹐其中的‘相對性’ 也具有跨地域和行業性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可以通過‘人出頭地’ 的‘人生象’ 作‘類比’ 認知 ﹐認識到其中有關‘出人頭地’ 的屬性(機會)。所以﹐華人就不僅可以在本國表現出‘出人頭地’ ﹐在國外隻要有人的地方也要表現突出﹐而實現的方式就在‘富貴’ 的引領下﹐走上商業活動或者專業人士的路線。在‘象化思維’ 的心目中﹐就算通過一些不正規甚至‘非法’的手段﹐個人也應識到國外打工賺大錢﹐不論這種方法是多麼的冒險和艱巨﹐隻要得到了‘富貴’ 也自然可以 ‘出人頭地’ 。從國外打‘苦工’ 賺回來的‘血汗錢’﹐令到一幢幢的住宅房子在家鄉土地上冒起﹐自己的妻兒在其中可以安居生活﹐人也就如房子般‘出頭’了。可見這‘出人頭地’ 的‘人生象’ 具有多麼大的影響力﹐這是能驅使人上‘刀山’下‘火海’ 的精神力量﹐由此我們明白到‘象化思維’ 中‘循象而行’ 對行為造成的傾向性。這個‘出人頭地’ 的概念﹐當然也可以解釋到歷史上華人的出國熱潮﹐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家鄉﹐為了生活上‘出人頭地’ 和‘富貴’ 的願望而不惜遠走他鄉﹐去到一個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為了‘富貴’ 的目標﹐為了在國外賺到足夠金錢﹐隻要‘富貴’ 在手﹐就可以回到‘唐山’ 做到‘出人頭地’。因此﹐在國內或國外﹐華人都表現出不太介意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的態度﹐隻要能有工作做﹐能有賺錢的機會就可以﹐這樣‘賣豬仔’ 成為苦工也可以接受﹐如果不了解‘象化思維’ 的‘人生象’ ﹐也就很難體會到這種執著 。同時﹐在國內外工作生活時﹐也不忘在工作環境中‘出人頭地’ ﹐表現出工作勤快﹑刻苦耐勞。又根據本書提及到有關‘象化思維’ 模式中人與人關系之間的‘互屬性’ ﹐兩代人之間也就存在著‘互屬性’ 的融合關系﹐所以作為新移民的第一代﹐為了為下一代打好物質上的基礎總是不惜一切﹐為了讓下一代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這一代人現在就算隻能打‘苦工’ ﹐不見天日﹐但是這一代人相信‘出人頭地’ 的機會有朝一日總會發生在下一代人身上。可見‘出人頭地’ 的願望﹐在‘象化思維’ 的演繹下﹐通過兩代人間的‘互屬性’ 而寄望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的‘出人頭地’ 也就等同於發生在這一代人身上一樣。

以上的是‘出人頭地’ 所帶出的正面意義﹐另一面就是消極意義﹐其中也分出兩個層面﹐其一是﹐在‘象化思維’ 中‘循象而行’ 的認知模式中﹐‘象化思維’ 的人隻通過現有的‘象化概念’ 來認知事物﹐或者具體來說﹐就是其行為受到現有‘象化概念’ 的帶領﹐如‘出人頭地’ 和‘富貴’ 等﹐至於與‘象’ 沒有共同屬性的事物﹐例如是國外不同的生活文化﹐或是非商業性的領域﹐像國外的政治環境或社會結構等﹐‘象化思維’就顯出了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象化思維’ 不太關心自己處身在怎樣的環境中﹐不論干甚麼職業或處於怎樣的文化或社會環境裡﹐隻要有人的競爭就可以實現‘出人頭地’ 的願望﹐隻要堅執著心中‘循象而行’ 的‘人生象’ 就是生活的宗旨﹐對其他如國外的社會文化或是人文文化﹐就沒有插足和探求的沖動了。而在另一方面﹐‘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 正是造成了中國人成為‘一盤散沙’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另一個是人際關系的‘互屬性’和 “我王”思想(請參看專章))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出人頭地’ 是一個不斷擴散的‘象化概念’﹐基本上是‘象化思維’ 人生行為的基礎﹐一致‘循象而行’ 的個體對‘出人頭地’ 的認知和行為存在著極大的傾向性。如果每一個人都以‘出人頭地’ 為‘己任’ ﹐這樣就難免會發生劇烈的個體競爭甚至利益磨擦﹐如果這發生在一個團體內﹐這就成了‘窩裡斗’ ﹐團體精神也就蕩然無存﹐團體成員間的合作就會因為各懷‘出人頭地’ 的私心而沒法展開。若然﹐個人中‘出人頭地’ 的‘象化概念’蓋過了其國族觀念的話﹐在遇到外侮的情況下﹐也隻能各走各路﹐不能團結抵抗﹐更有甚者﹐可能為了自己的個人成功—‘出人頭地’ 而甘願作‘漢奸’ ‘走狗’ ﹐倒戈相向﹐以踐害同胞的方式﹐把同胞‘壓’ 下來讓個人‘出頭’。對於這些賣國行為﹐隻要翻開史冊﹐竟是觸目皆是。‘象化思維’ 團體的這些不團結現象﹐隻要有華人的地方﹐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為每一個個體都要爭著出頭﹐所以俗語有雲﹕‘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就是一條虫’。 這就說明﹐當隻有一個中國人的時候﹐也不存在‘出人頭地’ 這種相對性的情況﹐因此﹐一個中國人就發揮出他應有的才干﹐做出杰出的成績﹐這是一條龍﹔但當有三個中國人在一起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就有機會實現自己‘出人頭地’ 的願望﹐結果就因為互相的競爭而抵消了個體的才干﹐三個中國人加起來做出的事情不增反減﹐所以就成了一條虫。至於﹐‘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爭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表達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是‘象化思維’ 模式下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

如果我們再看一下華人在海外經營企業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發現華人企業與當地西方人企業發展出‘相反’ 的形態﹐這就是華人企業以‘分’ 為主﹐一開二﹐二分四這樣分拆下去﹐最后形成星羅棋布的‘小企業’ ﹐而西方人的公司則在不斷的整合中﹐通過特許經營或收購的方式﹐最后令到各個行業隻剩下幾家‘龍頭’ 企業而已。在華人企業方面﹐不論是超市雜貨店﹐還是電訊(電話卡) 公司﹑旅行社﹑信貸公司或報社﹐它們的數量之眾相對於當地華人的實際人口﹐可算是嘆為觀止﹐就連當地的西方人公司也‘自愧不如’。發生這種現象主要與‘象化思維’ 的‘出人頭地’ 觀念有關(還有與公司是‘家’ 的另一種形式有關﹐令到公司傾向以‘家人’ 的方式管理﹐請參看專章。)﹐因為華人公司的數量之眾主要來自分拆﹐也就是原有公司中的職員﹐當‘學成出師’ 后﹐往往另起爐灶再組新公司﹐正是俗語所雲﹐‘寧為雞口﹑莫為牛后’ ﹐與其‘寄人籬下’ ﹐不如而且更應該‘出人頭地’ 。在自組的公司中由昔日的雇員(牛后)而一躍成為老板(雞口)﹐這就是第一級的‘出人頭地’ ﹐然后再運用原有經驗把自己的舊老板再‘比’下來﹐這就是第二級的‘出人頭地’ 了。如果﹐我們再細看這些琳琅滿目的華人公司﹐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公司中就是缺少了‘職業中介所’ ﹐因為這種公司在當地社會卻是十分流行的﹐反而在華人公司裡卻鮮有華人的‘職業中介所’ ﹐這就有點奇怪了。但是﹐隻要我們回顧本書已提及過的內容﹐我們就明白在‘象化思維’ 的模式下﹐‘公司’ 隻屬於‘家’ 的一種﹐而且‘象化思維’ 在思維操作上主要以‘人’ 或人際的‘互屬性’ 為主﹐所以華人公司招請雇員的方式主要通過熟人介紹和親戚關系。而且受到‘家公司’ 的模式影響﹐華人企業主要以‘夫妻’ ‘父子’或數個親戚朋友的小規模方式經營﹐其中理想的顧佣關系也就是‘家人’ 式的關系﹐‘家人’ 之間也沒有‘必要’ 講求‘量化’ 的權利義務﹐‘凡事好商量’ 。不過﹐畢竟老板與雇員往往不是真正具有姻親或血親關系的‘家人’ ﹐在沒有明文規條的保護下﹐雇員的權利和顧主的義務也可以發生任意的‘消長’ 或‘傾斜’ ﹐這種情況最后隻會加速雇員產生‘寧為雞口﹑莫為牛后’’ 的想法(‘出人頭地’ 的想法本來已有﹐這種情況隻是加快了執行的步伐。)﹐另找自己的家人或親戚與好友﹐再組‘家公司’ 。於是﹐華人的公司企業最終將不斷分解﹐直至成為家庭式作坊或是寡頭企業﹐這種分解過程才告完成。在這種公司零散的狀態下﹐不僅可以令到各人都得嘗‘出人頭地’ 的所願﹐而且在這種公司規模下﹐‘象化思維’ 隻要發揮出人際‘互屬性’ 與‘家人’ 合作就足夠﹐一切的工作完成在‘默契’ 之間﹐而不需要考慮‘量化’ ﹑‘宣明’和‘明文’的契約關系﹐這絕對是符合‘象化思維’ 模式的經營方式﹐所以就可以大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