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

‘我王’ ﹐意即‘我可成王﹑我要成王’ 。這是指在‘象化思維’ 中一種非常獨特的‘自我’ 觀念﹐也不僅是‘自我’ 中心﹐也是一種‘自我’ 膨脹的行為。這樣令到‘我’ 將不會受到集體中或社會上其它人的限制﹐法規也對‘我’ 無效﹐這種思想表現出除了‘我’ 的財產外﹐其它的人與物都屬於‘我’ 所有﹐附屬在‘我’ 的意識之下。對於這種‘我王’ 思想的形成背景﹐其實在本書之前部份章節中早已提過﹐隻是沒有明確指出這是構成‘我王’ 思想的原因而已。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總結一下這種‘象化思維’ 觀點的成因吧。

  • 從‘內’ 到‘外’ 的認知模式﹐從自我的認知出發﹐以‘取象類比’ 對‘家﹑國﹑天下’ 作認知﹐得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結論。‘家﹑國﹑天下’ 的概念由‘我’ 的概念開始向外層層擴散﹐導使‘家﹑國﹑天下’ 中都存在‘我’ 的屬性。
  • 如果我對周圍的人等有一定的等級關系﹐我在上﹐周圍的人等在下。‘我’的概念就包含了周圍人等的概念﹐周圍人等也隸屬於‘我’ 。同時﹐周圍的人等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有了‘我’ 的屬性。
  • 這表現在社會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他們可視子女為自己財產的一部份﹐子女與父母之間也有‘剪不斷臍帶’ 般的‘互屬性’﹐反過來父母也願意為子女作出無條件的犧牲。祖先與我這一代﹐再加上下一代都可以融為一體﹐這樣祖先與父母以及下一代人的榮耀就可寄托在‘我’ 的身上。這就正如《三字經》中最后部份所言的﹐‘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后’ ﹐而事實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小孩在開始上學念書的儀式中﹐第一個書寫的句子﹐也就是‘揚名聲﹐顯父母’ ﹐這可算是‘我王’思想的啟蒙吧。
  • 人生象﹕‘出人頭地’ 的‘人生象’ ﹐也令到個人以任何方式讓自己‘出頭’ ﹐滿足這種‘人性欲望’ ﹐為了實現‘出人頭地’ 的目標﹐就必須把‘自我’ 置於人群的中心﹐以自身的努力或利用他人的努力作為‘出人頭地’ 的途徑﹐隻有‘王’ 者才可‘出人頭地’ ﹐不論成功與否﹐‘出人頭地’ 起碼造成了‘我王’ 的思想。
  • 現實的社會情況﹕中國傳統政治允許實現‘將相本無種’ 和‘布衣天子’ 的情況﹐隻要通過自身努力和把握正當的機會﹐門第出身並不會造成個人成功的局限條件。劉邦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個人一旦成為‘天子’ ﹐就可以擁有天下臣民及一切﹐這樣任何一個人都有‘稱孤道寡’的機會﹐隻是事在人為而已﹐‘我’ 也可成‘王’。但是﹐在其它社會中﹐如日本﹐各個階層都是世壟所定﹐不可改變個人繼承自上一代的身份﹐士﹑農﹑工﹑商﹑賤民﹑大名﹑天皇都是固定的社會身份﹐個人是沒有選擇的余地﹐這種社會角色完全獨立於個人的主觀努力之外。在傳統的西方也一樣﹐隻有貴族才有參政從軍(軍官)的機會﹐騎士的身份也是世壟的﹐國王的地位也在上帝之下﹐他隻是受權於上帝作為管治地上眾人的代理人﹐起碼還有神在地上的代表—教會與教皇是在他不能管治的范圍外。在傅統的中國社會﹐這種現實的政治環境給自我擴張提供了實際的依據和可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