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從「神道」 到「天命」

我們在前文已基本了解到‘象化思維’ 的‘技術理論’﹐這些是對物質世界作為認知對象的研究理論﹐相對於西方人的天文﹑物理﹑醫學等的認知技術﹐在‘象化思維’ 的認知模式下﹐就成為了‘陰陽五行’ ﹑玄學的命理﹑風水和術數等理論 ﹐還有對‘人’身體作認知對象的中醫學。這是先民對物質世界作觀察后發展出來的‘形而下’理論。但如果反求諸己﹐就是把認知對象放在‘人’ 的本身﹐‘象化思維’ 對此又是如何作出認知過程的呢﹖本篇通過‘象化思維’模式(包括使用‘象化符號系統’) 對東方的人本哲學進行闡述和分析﹐我們就能了解到‘象化思維’ 的內容和模式﹐而且看到國學的形成和發展恰好反映出‘象化思維’ 模式﹐所以人本哲學就成為‘象化思維’ 理論發展的主力而得到‘國學’ 之名。以‘因果關系’ 而論﹐隻有‘象化思維’ 的‘因’﹐才可以產生這種獨特的‘果’ ﹐這樣的‘人本哲學’ 理論﹐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也隻能產生這樣的思想體系。反過來說﹐要想發展出這種理論思想﹐也隻有通過以漢字為思維工具的‘象化思維’ 才能做到。本文將選取一些國學中的重點概念﹐分別論述了‘人本哲學’ 在‘象化思維’ 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前文已經介紹了在‘象化思維’ 模式的認知過程中﹐透過對‘象化概念’ —‘天’ ‘人’的認知而得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的結論。從這‘天人感應’ 裡﹐先民相信天象的變化可以反映人事的變動﹐這種按‘人事’ 的規律變動的‘天’ ﹐先民稱之為‘天道’ ﹐這是‘象化概念’‘天’ 與指示規律的概念—‘道’ 的結合﹐然后提煉出專指‘天’ 在規律性方面的概念—天道。這‘天道’ 包含自然萬物﹐所以通過‘取象’ 自然萬物作類比認知, 如下圖:

不難發現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故俗語雲﹕‘上天有好生之德’ ﹐《易徑》也雲﹕‘天 之大德曰生’ ﹐即‘天道’也就‘好生’ 。所以在地上的‘人’ 如果做了違反天道‘好生’ 的事情﹐就會受到‘天’ 的懲罰﹐因為‘人’ 對‘天道’ 的懲罰出於懼怕和擔憂而生出了‘敬’(在本節中也作‘誠’ ﹐‘誠’ 與‘敬’ 為同一個概念) 的心理情緒。這種‘敬’ 其實隻是一種心理特征﹐一種來自人本能的心理活動﹐人類對未知的事物往往從開始出於害怕﹐然后就產生出畏服的‘敬’ 。因為事物是未知的﹐所以顯得神秘難測﹐人類也就從這種未知數中感受到其中具有不可掌握的力量﹐在沒有能力與這些神秘力量進行對抗和了解的情況下﹐人類就自然產生出對它們表示妥協和祟拜的‘敬’ ﹐所以正如漢語詞‘敬畏’ 所表達出的語意﹐‘敬’ 由‘畏’ 而生﹐這種‘畏’ 就是對未知力量的‘怕’ 與‘愛’ 。這些未知因素包括‘天道(大自然)’ ﹑鬼怪﹐或者是偉大而受愛戴的力量﹐如祖先或神明。總的來說‘敬’ 就是一種心理和情緒的特征﹐而不是一種可以計量的概念﹐對人或物所表現出究竟有多少的‘敬’ ﹐這是我們很難去捉摸和完全掌握的﹐而且更沒有客觀‘量化’的標准來衡量。因此﹐這個‘敬’ 的概念也就完全符合了‘象化概念’ 的信息形態—屬性信息﹐在‘象化思維’ 循‘象’ 而行的思維操作下﹐‘象化思維’在認知事物(觀察祭祀的儀式等)的過程中﹐就會更快更有效的捕捉到這個心理‘屬性’ ﹐也就是類比出這些活動中都存在著‘敬’ 的心理特征或心態﹐最后也把它‘取象’為新‘象化概念’ 。如下﹕

這‘敬’ 的‘象化概念’一旦形成﹐它就令到‘象化思維’ 在認先事物上有了可參考的方式和途徑﹐也就成為了現有的‘象化概念’。 於是﹐這‘敬’ 對‘象化思維’ 的認知就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先民在面對新的事情或概念時﹐就能以‘敬’ 的方式去認識和接受它們。這就成為了‘象化思維’ 文化現象中一個很顯著的特色﹐就是對宗教儀式或‘怪力亂神’ 等事情﹐通過‘取象類比’ 后總結出在這些事情上都牽涉有‘敬’ 的心理屬性﹐因此認為應該以‘敬’ 的心態來對待這些事情﹐這樣對這些不太了解的事情就產生了‘敬’ 的心理﹐這就是認知的結論。至於接不接受就是另一回事﹐大不了就是‘敬而遠之’ 吧﹐雖然對它們採取‘遠之’ 的反應 ﹐但是也首先要起‘敬’ 。

所以﹐‘象化思維’ 也就避免產生了極端的宗教思想﹐也沒有發展出單一‘神’崇拜。因為對於‘象化思維’ 的人來說﹐不同的神明宗教都隻是一種體現‘敬’ 的概念和事情﹐最好以‘敬’ 的心態來對待它們﹐因此也就不需要執著於宗教儀式﹑條文和義理上的分歧﹐宗教儀式或宗教信條等內容都是一些較為‘量化’ 的數據﹐而‘象化思維’ 隻是循‘象’ 而行﹐具有‘象化’ 性的心理活動‘敬’ 才是‘象化思維’ 關心和思維判斷的元素﹐所以‘象化思維’ 就可以跨過了宗教的具體差異而集中在共同的心理要求上﹐這樣就避免了對宗教的執著和偏激行為。

假如﹐先民沒有形成‘敬’ 這種‘象化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就不可能包容如此之多的宗教而從來沒有發生過一場宗教戰爭﹐‘儒’ ‘釋’ ‘道’ 三家就不可能各取長短﹐和諧共處。作為普通百姓﹐中國人在思想信仰上是多神的﹐除了佛寺道官可以參拜外﹐也拜門前土地和關帝﹑黃大仙﹑車公和祖先等先逝之人﹐按職業不同也拜媽祖或魯班等﹐這就正如俗語所言﹕‘舉頭三尺有神明’ ﹑‘入廟就拜神﹐進屋就叫(問候)人。’﹑‘多拜神﹐自然得到神的保佑’ 等﹐這些行為的關鍵所在﹐隻要心存‘敬’ 意就可以﹐這才是為人處世應有的心態與行為。而且‘心誠(敬)則靈’ ﹐不論你拜的是哪位‘神’ 或‘仙’ ﹐隻要在心理和行為上是‘誠敬’ 的﹐人們也相信能達到一樣的效果。就連具有‘半象化思維’ 的日本人也一樣﹐他們不僅拜多神﹐而且儀式上的宗教取向也很全面﹐大部份的日本人喜歡在結婚時採用‘神道’教儀式﹐但葬禮卻是‘佛教’ 的﹐隻要抓住儀式中的‘敬’ 也就可以。

在‘象化思維’裡﹐除了‘敬’ 的概念令各種神鬼宗教變得可以接受外﹐還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的思想﹐對它們隻是‘敬而遠之’﹐從不探求‘神仙鬼怪’ 的內容﹐這往往是中國使統知識分子的思維特點﹐就算是遇神必拜的普通百姓﹐也不會熱衷於了解這是何方神聖﹐究竟其法力有多大和有關的宗教背景等。因為在‘象化思維’ 中己有了‘天’ 和‘敬’ 的概念﹐‘天’是一個包羅宇宙萬物甚至鬼神的‘象化概念’ 。 正如庄子語﹐‘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象化概念’ ‘天’ 已是一個包羅一切人神鬼怪以及自然萬物的概念﹐‘天’ 已具有這些事物的所有屬性﹐這就是認知的結論—‘存’ ﹐既然這已經是結論﹐所以也就沒有再‘論’ 的必要了﹐而‘敬’ 就是對這些事情應該作出的反應。根據‘象化思維’ ‘循象而行’ 的思維模式﹐‘象化概念’ 才是‘象化思維’ 要處理的信息﹐隻有‘天’ 與‘敬(誠)’ 這種‘象化概念’ 才符合這種要求﹐而不是‘量化’ 的宗教或‘神仙’ 內容﹐‘怪力亂神’ 等未知的神秘力量已經融入了‘天’ 的‘象化概念’中﹐成為顯意識不需要觸及的信息 ﹐對‘象化思維’ 的大腦﹐‘天’ 的概念已經包羅了‘怪力亂神’ 的屬性﹐至於對‘怪力亂神’ 的態度﹐就以‘敬’ 來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