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到‘文明’的必然性

從本書的‘導論’ ﹐我們明白到語言文字就是大腦思維的主要工具。而且大家都會同意﹐語言(指‘口語’ 語言)能力是人類的天生本能﹐文字的出現是發生在語言之后﹐可以視之為語言功能的延長。

人類的行為離不開大腦的思維﹐在行為上除了一些是本能的動作之外(如進食) ﹐大部份的行為都是大腦思維的結果﹐也就是人的行為直接受到思維的指引﹐而文明就是人類總體行為的產物。因此﹐如果我們要認識世界上人類思維的差異和各種文明發生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從了解世界語言文字著手。在語言文字對思維和文明的作用裡﹐文字雖然后於語言出現﹐但它卻令到大腦的思維能力和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發生了重大的飛躍。關於文字的重要性﹐在‘導論’中已作過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此也就不再贅述了。

有鑒於此﹐本章將己講解世界文字的發展為主線﹐在語言方面隻講述一下世界語言的分類﹐至於語文的具體語法內容﹐將在本書以后的部份﹐以漢語與英語作為代表﹐另加一些其它的相關語言﹐再作出詳細的闡述。

在現今的世界文字中﹐基本上根據文字結構中的表意與讀音原理﹐可以粗略地把文字分為‘拼音文字’ 和‘表意文字’ 兩種﹐我們都知道后者就是‘漢字’ ﹐而前者基本上就是漢語以外的語言。雖然它們通過不同的‘拼音字母’ 系統來書寫﹐但書寫符號都具有表音功能﹐都以表記語言發音作為記錄信息的手段。而我們發現在世界語言中﹐隻有漢字是例外的﹐漢字與別不同的地方是﹐它以‘表意’的方式指示概念﹐但是為什麼偏偏隻有漢字能夠成為世界文字大家庭中的異數﹐ 隻有它是直接通過文字的字形來攜帶語言信息的呢﹐而沒有採用‘表音’ 的方式﹐‘表音’ 方式通過文字指示發音﹐再以發音來重組出攜帶語言信息的口語 。要知道在人類發明正式文字之初﹐圖畫式的‘象形文字’ 首先成為了人類用作記錄‘信息’ 的工具 ﹐在讀取記錄下的‘象形文字’時﹐‘象形文字’ 所指示的信息再轉換為可用語言讀出的信息。不過﹐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隻有‘漢字’ 能夠完全繼承‘象形文字’ 的表意功能﹐發展成為今天以‘表意’ 作語言表達的‘漢字’系統。

當我們讀過本章﹐在了解過其它民族語言的特點和曾經對發展‘象形文字’ 所作過的嘗試后﹐我們就可以明白到﹐隻有漢語能夠發展出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書寫系統﹐這也是一個完全客觀的現象﹐也是歷史發生的必然結果。其它的民族也曾為‘表意’文字作出過努力﹐但是最后還是明白到﹐對於他們的語言﹐這種書寫方式並不如拼音文字般有效﹐因此他們的表記工具也就很自然的走上了拼音文字的發展道路。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明白到語言文字對大腦思維模式的客觀影響﹐東西方的思維模式建基在文字模式的必然性上﹐這就說明現有的思維模式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必然的客觀現象﹐然后由思維模式引伸出了行為模式﹐由群體的行為而創造出集體文明﹑文化現象和歷史現象。在文明獨立發展的情況下﹐整個文明的產生也顯然具有了客觀性﹐而不再是偶然發生的結果。那樣﹐我們為歷史而‘喜’ 或‘憂’ 所濺發出的淚水﹐其實也隻是為必然的現象而發。現在﹐筆者通過下圖總結一下從語言到文明的必然過程﹐可示之如下﹕

(如果‘語言模式’的形成是一個‘發生學’上的問題﹐就是在人類史開始時已發生的既定事實的話﹐根據以上的推演關系﹐文明﹑文化現象和歷史結果就是語言形成之后的必然結果。)

為了闡述以上的論點, 現在就讓我們從語言入手, 首先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幾種在本章中將會提及的語言﹐有關它們所屬的語系和世界語言的分類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