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组词
在上一节中﹐我们一起论述了有关汉字的表意功能﹐其中包括大脑辨认汉字字形到解读汉字概念的操作模式﹐从而总结出了‘象化符号系统’。通过‘象化符号系统’﹐我们看到‘象化思维’ 模式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明白到这种模式产生自汉字的使用﹐汉字字形因其图像性而成为‘象化概念’ ﹐而汉字所指示的信息内容也构成‘象化概念’ 的形式﹐辨认与解读汉字的过程就是‘象化思维’ 的操作模式。上一次所讲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单独存在的汉字﹐而语言的发展就是从单个汉字到产生复合汉字构成的词语以及句子的过程。汉字的使用产生了‘象化思维’ 模式﹐从对‘六书’ 造字原则的说明﹐我们又看到‘象化思维’ 模式反过来主导着汉字的产生模式。既然﹐语文也是思维的结果﹐也是人类产物的一部份﹐所以﹐从语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思维模式的作用。
在以下的各章节中﹐笔者尝试通过‘象化符号系统’ 作引领﹐重新认识一下汉语词组﹑句子和文章的形式﹐从中揭示出汉语内容中的‘象化思维’ 模式。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以其‘象化思维’ 模式的本质﹐反过来又巩固了使用者的思维模式﹐让使用者的思维操作锁定在‘象化思维’ 的轨道上运行。
汉语文从先秦以后﹐汉语词的出现就以复音词组为主﹐而只有这样﹐汉字的数量才不需要增加﹐在原有的数量上只要通过组合方式﹐就可以产生新词来指示新生的事物。现在﹐笔者就以动词为例看一看汉字作为‘象化概念’ 是如何有助组合新词的。因为汉语的‘孤立性’ 令到汉字所指示的概念如同它的读音一样﹐不受到时间(时态) 和空间(动作的方向或空间位置) 的影响﹐因此汉字的概念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在动词上它只表示这个动作的特征(最抽象的信息内容) ﹐也就是‘属性’。这个动作没有时态和受到执行或接受这动作的人﹑物和空间而变化﹐所以这就成为了一种只记录‘特征/属性’的信息。在名词方面也是一样﹐所指示事物的概念不因为个数﹑所处位置和与其有互动的人和物﹐还有性别属性的关系而有所改变。汉字概念就是这样一种携带核心属性的概念﹐而且它的‘象化概念’性更深化了这种特性﹐令到汉字更有组成词组的功能性。以下笔者以‘打’ 这个动词作为例子﹐‘车’ 为名词作例子。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又需要引用‘象化符号系统’ 来表示。
汉字‘打’ 所代表的是一种手部的动作。它是一种有关动作特征的抽象概念﹐因为它不受时空主客体的影响﹐这个概念所指示的是具有特征性的动作关系﹐属性信息 —手部的活动。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象化概念’﹐因为‘打’所蕴含的信息量由属性所连结﹐如同大脑处理图像信息中以图像属性所连结的‘点(像素) 线’一样不可数﹐也可视之为无限﹐这是一种显意识不可知的数量。这如同‘打’ 的手部动作已经包含了无数个手部部位﹐在不同角度下的动态一样﹐我们不可能数出其中有多少种变化﹐这就是‘象化概念’的一个主要特征。当我们的大脑有需要回忆图像的内容﹐或者被要求说出两个图像的异同点时﹐我们也可以一步一步的把所要求的信息带到显意识中。这种情况发生在汉字上﹐就是汉字通过词组而实现的信息提炼过程。如下图﹕
词组‘打架’

息对大脑的显意识来说只像是淹没在海洋中的一块石头﹐假如要把它打捞上来的话﹐就需要用‘打’与‘架’结合成为词组﹐再提炼出这一层信息。上图中‘灰色斜线’ 部份就是‘打架’的概念﹐其中己提炼出‘打’ 已有的‘急速的打击动作’ 的信息。 让我们再看其它以‘打’组成的词组﹕

人类所有的文字都是以直线一维的方式书写排列﹐汉字也没有例外﹐像‘打’ 字放在名词前可提炼信息﹐把它放在另一动词后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名词的像化概念﹐认识一下信息又是如何提炼的﹐就以‘车’ 字和‘火’字为例。

为了提炼其中的信息﹐我们就组几个词来看一下吧﹕

到目前为止﹐可能我们已经对汉字的‘象化’性有一定认识了﹐以上的部份通过例子来说明﹐汉字为单位的‘象化概念’ 以重叠的方式提炼‘象化信息’﹐汉字的组词也就发挥了汉字作为‘象化概念’ 的特性﹐而在使用这种汉字语组的过程中﹐不论是词组的创造者或是阅读者都需要开动‘象化思维’ 操作来达到造词和读词的目的﹐同时‘象化思维’ 也得到了训练和巩固。
现在﹐我们看过了汉字作为‘象化概念’ 在词组中提供的语意功能﹐我们发现汉字所表达的语意﹐特别依赖于汉字在词组或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它的语意基本来自相邻汉字对本身语意所作的提炼操作﹐不同的提炼方向也就决定了不一样的语意﹐在没有特别标识符号的情况下﹐提炼的方向视乎读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就造成了汉语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歧义性﹐同时这也反映出汉字的‘象化概念’性。在下一节有关‘古文’ 的部份中﹐笔者将会具体阐述这种现象﹐以及‘象化思维’ 发展出的句子和文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