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伦」 到「三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以‘修身’ 为基础﹐然后随着人生的成长历程﹐把‘修身’ 所得的学问修养﹐应用到将来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中去。‘修身’ 是对自身道德行为的修养﹐因此其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在先民的年代里﹐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基本上都会经历过﹐成家前为人子女的成长时期﹐成家立室后为人父的家庭生活时期与走进社会的工作时期(以读书人即‘士’ 为例子﹐他们的工作就是‘入仕’)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还没有结束时第二个阶段就开始了﹐第二个阶段将终其人的一生(第一阶段在父母亲过逝后结束)﹐第三个阶段就由走进仕途开始直至退休﹐但往往身退而心不退﹐‘治国平天下’ 的志向是保持不变的。既然‘修身’ 的任务就是在人生历程上追求道德的更高点﹐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这一点可以在‘象化思维’ 创立的‘人本哲学’ 中找到指引和方向。因为个人思想品德的反映需要依靠人的实际行为﹐这就是‘仁’ 所指示出‘二人互动’ 的概念。所以﹐在‘象化思维’ 对‘人’ 这个‘象化概念’ 的认知中﹐抓住了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的特征﹐作为这个重要标准﹐论述了‘修身’ 的内容。要想了解这一内容﹐我们就需要首先看一下先民是如何认知人际关系的。
在当时的农业社会里﹐信息阻隔互不流通﹐每一条村﹑每一填都是一个散落的半封闭半独立的社会﹐所以人要等到真正出仕为官吏时﹐他们才可以感受到‘君臣’ 的关系。因此﹐按人生自出生至老死的过程中﹐以时间的认知次序来排列的人际关系可示如下﹕
- 父(母)子
- 兄弟﹑朋友﹑师长﹑同学﹑邻里﹑同乡
- 夫妇
- 君臣﹑同僚(同事)
‘象化思维’ 就通过‘取象类比’ 的方式﹐对以上的关系作出认知﹐并且总结出以下五大类别的关系
类别(象化概念) | 关系 | 人际关系 |
---|---|---|
君臣 | 开始时﹐只是统治上的隶属关系。成立中央集统权政府后﹐君主完全成为‘天道’的代表﹐普天之下一切属君主所有。 | 统治者—‘君主’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父子 | 血亲关系﹐父母给予儿女生命。 师长授予学生知识﹐等同在道学上给予学生生命﹐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 父母与子女 师生 |
兄弟 | 带有血亲的同辈关系﹐较为平等﹐但按年龄的大小在义务方面长幼有序。 | 兄弟姐妹 |
夫妇 | 结二姓之好﹐这是由子的身份向父过渡的开始。 | 夫妻(妾) |
朋友 | 社会上主要的非血缘关系﹐地位较平等。 | 朋友﹑同学﹑邻里﹑同乡﹑同僚(同事) 等 |
由此﹐人生的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都归入了以上的五个‘象化概念’ 内﹐称为‘五伦’ ﹐而‘五伦’ 中各自所属的道德操守就称为‘五常’ ﹐分别为﹕
因为﹐作为君主拥有统治全国的地位和统辖其中所有人与物的资源﹐所以君臣之间存在着隶属的关系﹔在父子间﹐父亲比子女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物质﹐有如田产和各种物业﹐儿女也在父亲的蔽荫下长大成人﹐因此也有隶属关系﹐于是﹐父的地位比子高﹐更为权威﹔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主要生产力以体力为主﹐故造成了‘男尊女卑’ 的社会现象﹐因此﹐男子可以一妻多妾﹐妻妾如同男子的财物一般﹐受男子管理。因此﹐妇也隶属于夫﹐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较为低微。但是﹐在另一组的‘兄弟’ 与‘朋友’ 方面﹐他们都是同辈﹐在家庭里和社会中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先天上也没有受彼此制约的隶属关系。现在﹐‘象化思维’ 对第一组中最重要的‘君臣’ 与‘父子’ 关系作进一步的认知﹐如下﹕
可见﹐‘君臣’ 关系发展自‘父子’ ﹐‘父子’ 的伦理就是‘君臣’ 的基础。在‘齐家’ 中处理好‘父子’ 关系﹐就可以在将来‘治国平天下’ 时的‘君臣’ 关系中进退有度﹐克守‘臣’ 节﹐侍奉好‘君父’ 。请读者注意﹐‘象化思维’ 中的‘君臣’ 的‘忠’ 就是这样建立在‘父子’ 的‘孝’ 道之上﹐也就是‘孝’ 为‘忠’ 的显扬﹐离‘孝’ 则无以论‘忠’ ﹐‘君臣’ 关系建立在对‘父子’ 的认知之上。根据‘象化三段论’ ﹐因为‘父子’ 关系发生在‘君臣’ 之前﹐所以‘君臣’ 关系是由‘父子’ 关系推导而来﹐‘忠’ 的基础也就在‘孝’ 之中了﹐‘孝’ 的内涵推导出‘忠’ 的义理﹐正如古语云﹕‘自古忠臣出孝门’ 。 这一点的认知基础与日本人论的‘忠’ 属于独立于任何概念外的‘忠’ 完全不一样﹐因为日本人的‘忠’ 是拿来主义下的工具﹐没有经过认知的推导过程﹐所以呈现出‘独立性’。
‘象化思维’ 这种‘君父’ 思想﹐在‘量化思维’ 的西方﹐在十七世纪英国的詹姆士一世为国王的时代﹐他也曾经提出过这种观点﹐当时他鼓吹无限王权和‘君权神授’ ﹐认为‘国王是神﹐是人民的父﹐也是人体的头’ ﹐在同一时期﹐另一位《上帝与国王》的作者查理﹒米基特也曾认为臣民对国王应有子女对父亲的义务﹐甚至更多。但是﹐因为‘量化思维’ 中没有‘象化思维’ 这种‘取象类比’的认知模式﹐也没有‘象化三段论’ ﹐所以这种‘君父’ 思想只能成为一闪即逝的个别现象而已。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吧﹐语言文字(包括符号) 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决定了人的行为﹐而语言文字则构成了思维的元素—概念与逻辑﹐在‘象化思维’ 里的概念是‘象化概念’ ﹐逻辑自然是‘象化逻辑’ ﹐其中内容不外乎是‘象化概念’ 的‘包容/递进性’ ﹑‘互属性’ 与‘取象类比’ 等操作方式。总之﹐‘象化概念’ 最基本的思维操作就是‘循象而行’ ﹐也就是整个的思维过程必须要建立在‘象化概念’ 与‘象化逻辑’ 上﹐进一步来说就是一切的思维操作就从思维元素的‘象化概念’ 开始。这一点﹐我们现在明白﹐作为‘象化思维’ 的汉代人也了解这种功能。因为他们生活在‘象化思维’ 的世界中﹐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明白到他人同样具有这种思维与行为模式。在社会上﹐最关心他人行为模式的会是什么人呢﹖在昔日的农业社会﹐没有今天的商品经济﹐也绝不会有以商业为目的的市场调查﹐关心他人行为的人就莫过于统治阶层了﹐他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天下百姓的举动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根据‘象化思维’ 中‘循象而行’ 的原则﹐在汉代儒学成为学术正宗后﹐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就通过董仲舒的提出并定下了‘三纲五常’ 或‘三纲五伦’ 的行为模式﹐这里的‘三纲’ 正是第一组‘象化概念’ 中的三种人伦关系 ﹐内容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这里的‘纲’ 是‘纲领﹑榜样’ 之意﹐也就是要求君为臣的榜样﹑父为子的榜样﹑夫为妇的榜样﹔之后的‘五常’ 是‘仁﹑义﹑礼﹑智﹑信’ 的‘四端’ 思想(再加上‘信’)或可视作‘五伦’ 中的道德内容﹐‘五伦’ 就是上文总结到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这五大类别 。董仲舒提出这 ‘三纲’的理论其实来自儒家中 ‘阳尊阴卑’的观点, 这是说这 ‘三纲’的思想正如以上所述的不仅在行为方式上符合思维模式, 而且在纯理论层面中也与思维模式吻合。这说明到这种 ‘三纲五常’的观点, 首先具备了在理论与思想上的 说服力 , 之后在付诸行为上也可以被 ‘象化思维’ 所接受, 只有这样一种在 ‘言(思想)’ ‘行(执行)’ 上同时可行的方案(即 ‘三纲五常’)方可以在自距今二千年前的汉代提出后, 就一直被奉行了差不多二千年, 而最后与帝制共始终。可见只有扎根于思维模式的思想与行为, 换句话说, 也就是思维模式的产物才可能达到如此根深蔏蒂固的效果。 以下就让我们简单的看一下 ‘三纲’思想在儒家中的理论注脚吧。
《易传. 系辞上》: “天尊地卑, 乾坤地矣; 高卑而陈, 贵贱位矣。”因为出于人的自然本性(感观认知), 对天高光明产生了向往而对低洼阴暗之地却存在着厌恶, 进而通过纯阳(干)至清象 ‘天’, 纯阴(坤)至浊象地的认知, 最后总结出 ‘阳尊阴卑’的道理。其思维操作过程如下:
因为 ‘阳尊阴卑’, 所以阳要处于高位, 而阴则处下, 在卦爻中的表现就是, 卦中阳爻必在阴爻上, 谓之阳据阴, 方为吉; 反之, 阴爻在阳爻之上, 谓之阴乘阳, 必凶。
由上图可见, ‘象化思维’通过对 ‘天地’的感性认知而得到 ‘阳尊阴卑’的结伦, 但是若然以同样的认知模式,对天地自然以另一角度观之, 我们也可以获得另一种的观点来建立全新的理论, 这就是 ‘道家’思想的产生, 道家根据 ‘道生一’, ‘无极生太极’, ‘无生有’, ‘静生动’, ‘虚生实’ 的原理, 所以认为 ‘无’为 ‘有’的根本, ‘虚’为 ‘实’的根本, ‘柔’为 ‘刚’的根本, ‘阴’为 ‘阳’的根本, 正如《道德经》云: “高以下为本, 贵以贱为基’, 这种思维操作可略述如下:
由以上可知, ‘象化思维’在类比认知中, 纵使应用到完全相同的思维模式, 但只要从不同的认知结论中作类比引申, 也就可以建立起全然各异的理论学说, 这也造成了儒道的理论分歧。现在把话又说回到儒家理论上, 如果以 ‘阴阳’对伦常关系作进一步认知, 可以得到:
请读者注意这三纲的内容和提出的时间﹐它的时间为汉朝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之后﹐统治者感到儒家思想可作为思想工具﹐为了维持王朝统治而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措施。这‘三纲’的选择来自对 ‘自然’与‘五伦’ 的认知﹐‘为纲’ 的精神虽然在理论上有 ‘阳尊阴卑’的理论根据, 但是把它付诸行为化却有着纯粹的政治性。因为这‘三纲’的关系可以覆盖社会中的所有阶层﹐除了君主外﹐每一个被统治者都有自己一个或多个的‘榜样’ 可以效法依从﹐每个臣民就要以‘君’ 为纲﹐父亲健在时也要以‘父’ 为纲﹐结婚的女性要以‘夫’ 为纲﹐如果还未婚的就以‘父’ 为纲。而且﹐在这‘三纲’中﹐存在着社会地位与资源不平等的关系﹐‘君父夫’ 这三纲具有实质性的权威﹐‘三纲’ 的精神可以通过 ‘权威力’贯彻到弱势的一方‘臣子妇’ , 而‘君父夫’ 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存在的威权性﹐就更突显了他们的‘榜样’ 地位。可见﹐‘三纲’ 的挑选也用心良苦﹐并非是全无物质基础的概念 。
在‘象化思维’ 的角度下看﹐‘三纲’ 就是‘三象’ ﹐是统治者了解‘象化思维’ 操作后所树立起的‘象’ ﹐要求百姓循此‘象’而行﹐在行动上要以这些‘象’为标准并且模仿‘象’ 中的言行﹐更不可逾越出这些‘象限’ 的范围。在这三个‘象化概念’ 内﹐‘君父夫’ 都是指‘人’ 的概念﹐其内容就是这些人的操守道德和行为属性 ﹐虽没有‘量化’ 的标准﹐但却是‘象化思维’ 完全可理解的‘象化信息’ ﹐这些‘象化信息’ 要比‘量化’ 下来的法律条文和规则来得更好理解。所以深明此道的统治者也就布出这些‘象’﹐并要求百姓跟着走了。在这‘三纲’之外如‘五常’ 式的‘象化概念’ ﹐也是‘布象’的其中一部份﹐只不过它们并非‘活动’ 的实物象﹐而是‘概念’ 象而已。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了解到从汉代开始﹐深明‘象化思维’ 模式的统治者﹐藉‘独尊儒术’ 的方式﹐把在当时‘百家’理论中最完整与系统的儒家道德理论﹐确定为国家制度下的‘象化概念’ ﹐要求百姓在思想上‘循象而行’ ﹐又以‘三纲’ 的方式以‘君父夫’ 的行为为‘象’ ﹐成为思想之外的行为楷模﹐让百姓‘看’着来‘行’ ﹐这就是‘人间象’或称为‘活人象’ 。
者想再说明一点﹐中国思想完全趋于一统的时间﹐始于儒家思想自汉代的‘国家化’ ﹐这国家化的原因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人伦道德尤其是‘忠孝’ 方面着墨最多﹐这样统治者可以利用灌输这种思想来维持统治﹐所以这就成为了儒家正式‘国家化’ 的原因﹐而儒家思想的‘独尊’ 看上去又令到儒家以外的思想无以发展﹐但这却完全附合‘象化思维’ 模式的。今天从‘象化思维’ 模式的角度看﹐西方式科学思想无法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发展﹐而这种模式也已经发展出了它最完善的体系﹐本章中的‘三纲五伦’ 思想就是其中一点。就算在昔日﹐统治者没有做出独尊儒术的举动﹐或定立其它思想为正宗﹐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也不能改写。我们现在明白到﹐这一切都因思维模式而造成﹐‘象化思维’ 是一切事情的主因﹐它发展出了有关道德的‘人本哲学’而非西式的科学﹐因为有关‘人’ 的思想与行为都是‘象化概念’ 的最佳素材﹐在先天上就没有可‘量化’ 的标准。不论‘象化思维’还是‘量化思维’﹐它们的运作都需要以‘概念’ 为基础﹐‘量化思维’ 循‘量’ 而行﹐‘象化思维’则‘循象而行’ ﹐作为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统治者﹐他们出于统治利益的考虑, 自然希望被统治的百姓可以按着他们的意志而行﹐所以‘量化思维’ 就倾向于以‘量化’ 的法律条文来维持统治﹐而‘象化思维’ 则布出了一个个在思想概念和视觉行为上可见的‘象’﹐预计被统治者在‘象化思维’ 下将循这些‘象’ 而行﹐走向统治者意志与愿望的方向。
总结来说﹐统治者为了维謢社会的稳定而布下了以下三大类别的‘象’ ﹕
- 概念象:以‘概念’ 形式出现﹐直接由思想来吸收﹐主要是道德概念﹐如‘五常’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还有‘君子’ 概念等。现在﹐我们明白到‘象化思维’ 利用‘儒家’ 道德思想作为‘布象’ 的手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那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因为﹐‘仁义道德’ 在‘象化思维’ 的传统社会中已被利用为统治的工具﹐如果这个社会成为了‘吃人’ 的社会﹐这种所布之‘象’ 就难辞其‘吃人’ 帮凶的责任﹐所以‘仁义道德’ 看上去只是‘吃人’ 二字。
- 人间象﹕这是活着的人物﹐可以通过‘视觉’ 接触到其言行﹐如﹕三纲中的‘君父夫’ 对‘臣子妇’ 的榜样性﹐读书人如秀才﹑举人﹑地方官对当地百姓﹐这都是‘人间象’ 。
- 人物象﹕这是先逝之人﹐甚至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主要以‘听闻’ 和读书的方式来理解‘象’ 内的信息﹐如 ‘关帝’ 或先逝的‘节妇’ 等﹐这都是‘人物象’。
第一种的‘概念象’ 在‘人本哲学’ 的章节中已有一定的论述﹐笔者相信这些概念也较易理解﹐所在以下来的部份将集中讲述第二和第三种‘象’ ﹐它们是中国文化与历史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完全反映出‘象化思维’ 模式一直以来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