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象化思维」 的表演艺术

国剧又名‘京剧’﹐是一种中华文化中据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表现艺术﹐国剧集合了地方剧种的文化特色﹐在长时间的融合中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代表。国剧既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部份﹐这就是说她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与行为下的产物﹐国剧也就是‘象化思维’的思维产物﹐她也必然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反映着‘象化思维’的模式。

笔者尝试在本文中﹐通过国剧在舞台上的布景与人物表现手法这两大方面﹐论述国剧与‘象化思维’模式的紧密关系﹐说明国剧如何在‘象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使到国剧以‘象化思维’模式作表演﹐同时也通过‘象化思维’来欣赏理解。

传统的国剧舞台设计极其简单﹐主要的舞台布景为以下的四方面﹕

  • 大帐﹕可以代表军营﹐也可以表示卧室。
  • 香案﹕表示祭祀﹐用作拜祭祖先或神明。
  • 布城﹕表示城墙与建筑物的墙壁。
  • 桌子﹕可以表示书桌﹑公案或室内的各种桌子﹐甚至表示室外的小桥或山丘﹐实为一种最多用途的布景。

在人物的表现手法上﹐人物以性格﹑性别和身份分为主要的四大类别﹕

  • 生﹕男性人物﹐其中又细分为老生﹑小生与老生。
  • 旦﹕女性人物﹐其中再细分为花旦﹑青衣﹑老旦﹑刀马旦与武旦
  • 净﹕男性中性格极之鲜明的人物﹐其中以脸谱的颜色大致表现出他们不同的鲜明性格。红色表示‘忠勇’ ﹔黑色表示‘豪放’ ﹔蓝色表示‘心计’ ﹐白色表示‘奸诈’ ﹔金色表示‘神秘’ 等。
  • 丑﹕表示一些滑稽的小人物﹐有时用作制造一些娱乐调笑的气氛。

舞台演员所穿带的戏服﹐称作‘行头’ ﹐‘行头’ 主要取材自明代的服饰。‘行头’的作用除了是演员的戏服外﹐还提供到表现角色身份与社会地位的作用﹐所以‘行头’的穿带有严格的规定﹐在舞台上是不容乱穿带的。还有戏服的超现实性还表现出角色的处境情况﹐例如武将所插的‘靠旗’表示了在战场上带领军队的情境﹐加长的‘水发’(头上的发髻)在摇动之时﹐表示出角色的无助与凄凉。以上所讲的只是一些有关国剧的重要特色﹐虽然国剧的内容更加博大精深﹐但我们从此也可以看到国剧在表演手法上的主要模式。国剧的表现模式基本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而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也就是解读这种‘象征性’信息的过程。而‘象征性’的手法正是‘象化思维’模式的一种﹐用‘象化思维’ 的术语来说就是‘代表性’﹐而‘代表性’也就是一种‘象化思维’ 的思维操作。反过来﹐观众也需要使用‘象化思维’的思维操作来解读舞台上的信息﹐通过解读种种‘象征性’的信息来理解国剧的故事内容。这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就是以小见大﹐以片见全﹑以外见内的表现方式。为了方便说明国剧所使用的‘象征性’表现手法﹐我们首先把国剧中的所有内容﹐大致上分为以上提及的两个方面—地理背景与人物﹐地理背景在舞台上的表现就是‘布景’﹐人物的表现可以反映在人物性格﹑人物身份和处境等方面。

在地埋背景的表达方式中﹐国剧的特色就是使用最小量和简单的道具来表现故事所发生的空间位置﹐例如表示故事所处的地方在室内时﹐只要在舞台上摆上一张桌子﹐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布景道具﹐就可以带出故事现在发生在室内的信息﹐因为桌子已经具有了‘室内环境’的‘代表性’﹐以下就是通过‘象化符号系统’ 作出的思维操作﹕

如果在室内环境上﹐再想添加一层进一步的信息﹐例如表达一个怎样的室内环境﹐是书房还是公堂﹐国剧的表现往往只要在桌子上放上一些书本﹑不同环境使用的文具或桌布一类的简单装饰﹐就能带出这些细微的信息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以小见大﹐令到舞台上的道具布景成为‘象化概念’﹐只是概括出其中的‘属性’而非真实反映现实中的对象形态。作为台下的观众对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受乐之至的。因为‘象化思维’ 的观众需要的是‘循象而行’的思维活动﹐从台上静态或动态的‘象化概念’里领会故事的内容。因为演戏者与观众都持有相同的‘象化思维’模式﹐所以都倾向于以小见大式的‘象化信息’﹐舞台布景道具在‘象征性’的意义下﹐也就不需要发展出较写实复杂的形式。如果﹐我们对比‘量化思维’的西方歌剧或舞台剧﹐舞台布景比国剧更接近现实而具有复杂多姿的形态。

除了舞台布景外﹐在表现角色人物方面﹐国剧把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别也就是四个‘象化概念’﹐有如‘阴阳’概念一般﹐大体概括了大千世界中各类人物的属性﹐而剧中的人物角色也离不开这四大类别。这明显是‘象化思维’类比操作后的结论﹐可说明如下﹕

至于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净’角是男性中性格突出的角色。为了能明确表现这种本属内在的心理性格﹐国剧通过‘净’角上所绘的‘面谱’﹐以分明的颜色‘象征性’的表现出各种性格特征﹐这就是象征手法中的以外见内﹐把外在具有性格‘代表性’的颜色表现人物内在的性格。这种把颜色概念挂上性格标签的过程﹐就是‘象化思维’有关‘代表性’的操作模式﹐而选用的‘颜色’就是对‘性格’的认知结果﹐如下﹕

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国剧使用了‘象征性’手法﹐相同手法同样应用到表达人物心理处境方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摇水发’的动作﹐‘水发’ 是一种超现实的男性发型﹐正如国剧戏服中加长的‘水袖’一样。这除了是为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外﹐还通过这些超现实的道具再配合夸张的动作﹐这样可以‘象征性’的表现出角色当时的内心处境。以下﹐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摇水发’的动作是怎样具有了表现‘无助与凄凉’的心理处境﹕

除了代表角色的处境外﹐超现实的戏服如将军背后所插的‘靠旗’﹐可以作为所领千军万马的代表﹐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就可以表现出战场上千军对峙﹑旌旗挥舞的情景。如下﹕

以上的例子从国剧中对人物性格﹑处境和舞台布景的几个方面﹐说明了国剧通过‘象征式’手法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这正是国剧有别于西方式舞台剧的主要特点﹐这反映出‘象化思维’对国剧表现模式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为主的戏剧艺术里﹐从国剧主要以‘象征性’方式作表现内容而论﹐我们也可以说国剧实际就是‘象化思维’在舞台艺术方面的产物。同样具有‘半象化思维’的日本﹐她们的‘国剧’就是‘能剧’﹐‘能剧’的‘能’表示‘能力’﹐这是一种要求演员需要有高度个人表演能力的舞台剧。能剧的舞台布景要比国剧还要简单﹐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舞台布置﹐故事的内容主要通过演员所带的木制面具和缓慢的动作来‘暗示’信息﹐也就让演员配带的面具与演员所做出的动作和姿势带上了高度的‘象征性’﹐观众需要从这种‘象征式’ 手法中﹐领略故事的内容和角色的处境。如同国剧一样﹐‘象化思维’操作就成为解读能剧信息的必要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