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福祿壽
作為‘象化思維’ 的先民﹐同樣是人類﹐所以也離不開對以上人性本能 的追求﹐但是如何去追求這生命中的‘必需品’ ﹐如何去滿足自我的本能欲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人們就需要通過認知來尋求答案了。當然﹐‘象化思維’ 的先民就以‘象化思維’ 模式來進行認識。他們首先要從那些他們認為能夠成功滿足到人類本能欲望的人身上開始認知﹐了解他們身上存在著的‘與別不同’ 之處﹐也就是他們的屬性﹐ 因為有關‘人’ 的信息就是‘象化概念’ 的絕佳素材﹐這也是‘循象而行’ 的操作。於是‘取象類比’ 就從那裡開始。以下通過‘象化符號系統’ 的方式﹐對‘象化思維’ 的認知過程作出了說明﹕
‘象化概念’ ‘富’ 所提示的‘象化信息’ ﹐通過顧名思義可以理解﹐就是擁有豐富的資源﹐包括金錢妻妾佣人等﹐這些人自然就可以滿足到‘食’ ﹑‘性’ 與‘佔有’ 的欲望。因為他們富有﹐這是大部份人的共同願望﹐所以他們也受到大家的崇拜而名聲顯達﹐‘自我突出’ 的欲望自然也得到了滿足。‘象化概念’ ‘貴’ 原意是‘優越’ ﹐古時社會地位優越的人士﹐莫非是統治階層﹑達官貴族﹐還有因為手上有財而換取到權勢之人﹐作為統治者和達官貴族﹐自然也因權而得財。對於他們﹐人類的三個基本欲望不用說也就可以輕易達到了。在古代的社會政治環境下﹐因為來自社會地位的‘權’ 就可以得‘勢’ ﹐因‘勢’ 也可以聚斂財富﹐這樣也由‘貴’ 而‘富’ ﹔反過來﹐因為有錢的‘富’ ﹐可以通過對權勢之士的巴結﹐以‘財’ 換‘權’ ﹐因此也可由‘富’ 達‘貴’ ﹐取得優越高尚的社會地位。所以﹐‘富貴’ 兩個概念雖然各有所指﹐但兩者總是同時並存的現象﹐實際上就是相生之物而互不分離。因此﹐‘富貴’ 的概念總是同時出現﹐在《論語》中﹐也通過子夏之口﹐最早提到過‘富貴’ 這個概念﹕
子 夏 曰 : 「 商 聞 之 矣 : 『 死 生 有 命 , 富 貴 在 天 』 。 君 子 敬 而 無 失 , 與 人 恭 而 有 禮 ﹔ 四 海 之 內 , 皆 兄 弟 也 。 君 子 何 患 乎 無 兄 弟 也 ? 」 《論語﹒顏淵》
因此就形成在中國的風俗習慣中﹐當我們祝願他人的時候﹐也有‘大富大貴’ ﹑‘花開富貴’ ﹑‘富貴吉祥’ 等祝福語。總之﹐以‘象化思維’ 的認知來說﹐隻要具有了‘富貴’ 這種‘屬性’ ﹐個人的本能欲望就可以得到滿足(在下節中論述的‘出人頭地’ 概念也是滿足人性中‘突出自我’ 的本性﹐請詳見下一節)。於是﹐‘富貴’ 這兩個‘象化概念’ 就在‘象化思維’ 的認知后形成了。說‘富貴’ 是‘象化概念’ ﹐因為其中隻交代了一種‘屬性’ 的信息﹐‘富’ 隻有‘富有﹑擁有很多財富’ 之意﹐而‘貴’ 也是‘高尚﹑優越’ 的屬性﹐在兩者中都沒有交代到達到‘富貴’ 的‘量化’ 標准﹐而這就完全具備了‘象化概念’ 的特性。當‘象化概念’ 一旦形成﹐這就會成為了現有的‘象化概念’ ﹐不僅以此作為認知的工具﹐同時它們也帶上了‘擴張性’ ﹐隻要‘象化思維’ 帶著這兩個概念來認知如何滿足人性欲望這一課題﹐隻要人生經歷得越多﹐這兩個‘象化概念’‘富’ ‘貴’ 在個人與社會的意識中也就‘膨脹’ 得越快﹐成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標(如下圖) ﹐同時在通過‘富貴’ 對人生經驗和所見所聞的認知過程中﹐也可以透過這些人生經歷和所見所聞﹐更好的揣摸出‘富貴’ 的屬性﹐從而擴充了‘富貴’ 的內涵。
以‘象化思維’ 通過‘循象而行’ 的行為方式﹐這‘富’ ‘貴’ 之‘象’就成為再好不過的人生方向﹐追求‘富貴’ 就成為人生的原始動力。因為人有滿足本能的天性﹐不可逆轉﹐現在‘象化思維’ 就可以朝著這兩個‘象化概念’ 來實現本身的願望了。人類實為血肉之軀﹐追求本能 的滿足很自然就成為了生存的第一目標﹐而‘富貴’ 就是在對人性本能作認知后所得到的其中一個成果。這兩個‘象化概念’直接與生命本能挂鉤﹐有別於其它的‘象化概念’ ﹐從‘人性本能’ 而來的‘富貴’ 也就要比其它同樣是作為‘循象而行’ 之‘象’ ﹐更接近血肉的神經﹐更有大自然的號召力﹐更加接近大自然力量所呼喚的‘天性’ ﹐對它們的追求也變得更加迫切與現實。所以﹐筆者又命名這‘富’ 與‘貴’ 的‘象化概念’ 為‘人生象’ ﹐作為突出它們在指導人生方向中的重要作用。
在得到‘富貴’ 這兩個‘象化概念’ 后﹐先民再慢慢把本能欲望向人生追求方面作細化分析﹐體會到人生存在著對一種幸福﹑悠閑﹑身心舒坦等感覺的追求和願望﹐這種的感覺相比純粹的物質﹑性與佔有(自我突出) 的基本欲望﹐就較傾向於精神層面﹐就如同傳說中‘神仙’ 的生活一樣。這裡面沒有突出‘食色’ 欲望的滿足﹐但卻是一種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但這種‘福氣’ 和‘幸福’ 的感覺也不可以用有限的語言作出定義與表達﹐它的內容是感覺中的一種狀態與屬性。到了明代﹐先民就把這種完全符合‘象化概念’ 的感覺追求﹐以道教中的‘福星君’(道教神仙所居之地就稱‘福地’) 這一位神仙的‘福’ 字作命名﹐以‘象化概念’‘福’ 作為認知的途徑﹐同時也是結果, 如下﹕
之后﹐‘象化思維’ 也通過同樣的方式﹐把道教中另外兩位神仙﹐‘祿星天佑星君’ 與‘壽星老人星君’ 分別‘取象’為‘祿’ 與‘壽’ 這兩個概念﹐前者的‘祿’ 原意指官員的薪俸。因為‘高官厚祿’ 的關系﹐高官作為統治階層﹐具有了‘貴’ 的意義﹐而‘厚祿’ 則可表示‘富’ ﹐所以‘祿’ 的概念中已包含有‘富貴’ 的概念。后者‘壽’ 也是人類對生存渴求的表現﹐長壽就是生命的延長﹐滿足的是本能的生存欲望。因此﹐這三個‘象化概念’ 也可視為另外的‘人生象’ ﹐這些‘象’ 也是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但是﹐在這‘福祿壽’ 三‘象’中﹐以‘福’ 最為突出﹐因為它指示的人生狀態更廣闊﹐而且在意思上也就是屬性上﹐‘福’ 的概念也可以包含‘祿’ 與‘壽’ ﹐甚至也可以是‘富貴’ 的表現﹐不論‘富貴’ 或‘祿’ ‘壽’ ﹐其實都可以理解為‘福’ 的一種。因此﹐中國人家中就有貼‘福’ 字的習慣﹐還要把它‘倒貼’ ﹐取諧音‘福到’ 。此外﹐還有‘百福’ 圖﹐就是‘福’ 字的一百種不同寫法﹐挂上這‘人生象’ —福﹐也就是把它取之為‘象’ ﹐就好像‘圖像’ 一樣﹐‘看’著它來作‘循象而行’ ﹐表達出對這種生命狀態的追求。(在另一方面﹐把‘福’ 字張貼到哪裡﹐也可以令到‘福’ 的‘屬性’ 隨字貼而依附到哪裡。)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會在家居中擺上‘福祿壽’ 三星的瓷雕﹐其作用也是要‘看’著這些瓷雕﹐把它們作為人生的目標﹐又是一種願望的表達方式。由此可見﹐‘象化思維’ 源出自‘視學思維’ ﹐概念‘象’ 與視覺‘圖像’ 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指示概念的‘象化概念’ 也要把它可視化而成為有形的圖像﹐以‘看像’ 來‘循象’ 。根據同樣的‘象化’原理 ﹐‘象化思維’ 還會把‘財’ 字可視化﹐甚至把‘財’ 神格化而成為‘財神’ ﹐在家也貼上‘招財進寶’ 的字樣或者擺放‘財神’ 瓷雕﹐滿足到‘象化思維’ 以‘循象而行’ 來追求人生願望。
總而言之﹐‘富貴’ 作為人類本能欲望的認知﹐最后成為‘象化概念’ 。採用相同的方式﹐‘福祿壽’ 的‘象化概念’ 也作為表達人生願望的途徑而成形﹐之后還有‘財’ 的概念﹐這些都是‘象化思維’ 指導生命行為的基本概念。如果﹐一個人的名字是用作表達人生期望的話﹐中國人當中特別是農村的百姓﹐以‘富’ ‘貴’ ‘福’ ‘祿’ ‘壽(有時也用‘根’ 字) 與‘財’ 字作名字一部份的現象最多。七十年代在中國大陸﹐出身自農民﹐最后‘貴’ 為‘國務院副總理’ 的‘陳永貴’ ﹐也以名字中的‘貴’ 字﹐表達了父母對兒子的成長願望。這些‘人生象’ 最令人感到真切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是直接聯系神經感觀的‘人生目標’ ﹐充滿著人類的本能欲望﹐所以比較其它的‘象化概念’ ﹐在‘循象而行’ 的時候﹐ 就更有因循的傾向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