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钢铁—「象化思维」 的「异想」
在一九五七年的十一月六日﹐苏联共党总书记赫鲁晓夫扬言﹐苏联将在十五年内在钢铁﹑石油﹑水泥和若干农产品方面超过美国。当时﹐在苏联作访问的中国国家领导人被这种热情所鼓舞﹐在受到启发之下﹐也向应式的提出了‘十五年超过英国﹐二十年赶过美国’的目标﹐这就是‘大跃进’的开始。
这种‘大跃进’的成绩表现在工业上﹐要通过什么才能反映呢﹖那就是‘钢铁产量’。自英国工业革命而来﹐钢铁产量作为一种指针式标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因为在高产的背后意味着那个国家对钢铁的需求能力﹐如果没有高度的工业化﹐也不会大规模的建设工厂﹑生产机器和工业产品。除此﹐还需要有高度发达的铁路运输能力运送钢铁和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再加上强大的能源工业在背后提供以上生产需要的能源电力和火力﹐这样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也就完全可以从钢铁的产量中反映出来。在工业国家的竞逐历史中﹐英国的钢铁产量在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为全球最高﹐但是到了1910年开始﹐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英国和法国两个老牌工业国的总和﹐成为欧洲之冠﹐但是这种情况被苏联在史大林当政下的‘五年计划’时期所打破﹐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成为了欧洲产钢冠军。不过﹐对比美国来说﹐她在1914之后的钢产量已成为在当时欧洲英﹑法﹑德﹑俄(沙俄)和奥匈帝国的全部总和﹐一直而来保持着世界产钢最多的地位。表面上﹐这只是一些在产钢数量上的数字比较﹐其实后面就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强国之间有能力发动战争和打赢一场战争的基础。
但对于钢铁产量这个问题﹐中国国家领导人是抱着‘象化思维’来认识的。这不仅是某一个人的想法﹐因为‘独脚戏’唱不成﹐思维模式指导行为﹐而且这里面还有着千千万万人的想法作为思维基础﹐在‘象化思维’的国度里才可能上演这部‘大跃进’的闹剧。只要你以‘象化思维’模式来思考﹐就可以达到这个相同的结论﹐所示如下﹕
所以﹐根据以上的思维模式﹐我们只要满足到之前的假设条件—高钢铁产量的标准﹐中国就可以位列工业国家﹐中国也成为工业国家的一份子。至于作为工业国家应具备的‘量化’能力﹐这就不是‘象化思维’认知的目标和方向。因为‘象化思维’是‘循象而行’的﹐作为‘象化思维’的当时人﹐只要向着 ‘高钢铁产量’和‘大跃进’的‘象’而行就可以。先解释一下‘大跃进’这个‘象化概念’﹐这也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因为里面完全没有提到具体‘量化’的内容和事项﹐正如‘天下’和‘出人头地’一样﹐这往往就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象化概念’。‘大跃进’里面指示出的只有相对性的信息﹐表明这是一种属性而已﹐如同‘出人头地’和‘天下’ 一样﹐‘象化概念’‘大跃进’展示了‘比以前的状况作出很大程度上的超越’这样一种的‘相对性’﹐这就让它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象化概念’﹐给予了‘象化思维’可以跟从的目标。对于要实现‘大跃进’的手段﹐生产出‘高钢铁产量’﹐‘象化思维’就必须对钢铁生产有所认识﹐套用一贯的‘象化思维’模式来认知﹐可示之如下﹕
‘象化思维’绕过了‘量化’的钢铁‘定义’﹐通过‘象化思维’的‘取象类比’﹐认识到‘炼钢’的方法﹐最后类比了‘炼钢’的属性而发明出‘土法炼钢’。‘土法炼钢’毕竟力所能及﹐于是全国人民就可以‘大干’一场了。‘象化思维’提出了‘大跃进’这个‘象化概念’﹐又以‘象化逻辑’推演出‘高钢铁产量’是‘超英赶美’的法宝。作为同样是‘象化思维’的百姓﹐在理解后也就可以朝着这些‘象化概念’前进﹐而且又自发的对‘钢铁生产’作出认知。通过‘取象类比’的方式﹐认识到‘土法炼钢’就是‘钢铁生产’﹐一言概之就是‘以火烧铁’﹐之后各式各样的‘土法炼钢’就以这种认知为基础﹐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
上到国家干部﹐下至工人农民学生都卷进了这一片热潮中﹐甚至连国父遗孀孙夫人﹐在当时是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也发动了秘书﹑花王和工人等﹐在家筑起‘小高炉’土法炼钢。于是﹐全国人民就在家家户户﹑各个单位和各处空地面上筑起小高炉﹐用完了筑炉的砖﹐他们就把古迹城墙来个支解挖砖﹐用完了煤作生火﹐就把山上的树木来个砍伐或连根拔﹐至于‘炼钢’的材料﹐就把完好的铁产品破坏再分解﹐然后烧出‘铁疙瘩’。既然‘炼钢’ 的概念就是‘加热铁’﹐最后他们甚至连炉也不用﹐把上好的碳焦煤就放在地上烧铁算了﹐原本可以用作炼钢的优质煤也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总之﹐一场闹剧过后﹐完好的铁器被烧成无用的废铁﹑树木被砍伐干净﹑文物被拆毁﹑水土流失淹没了良田﹐大量的人力被浪费掉…综观世界人类史﹐只有‘象化思维’作出的‘异想’才会导演出这样的事件﹐也只有在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同时具备相同的思维模式﹐才可能发生如此的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