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拱杆作用」
在本章里﹐我们将承接本书之前提及过有关‘杠杆作用’内容﹐继续介绍‘杠杆作用’的第二个特征—在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层面中的作用。这种‘杠杆作用’完全发挥了汉字的‘音形意象’ 素四为一体的特点﹐以记忆汉字的单音节读音为主要的记忆内容﹐然后在大脑的记忆网络里﹐把‘读音’ 联系上相应的汉字‘字形’﹐然而汉字的字形并非只是一个表意的‘符号’ ﹐在‘象化思维’ 的处理下是一个‘象化概念’ ﹐就是这样把‘音’ ﹑‘形’ ﹑‘意’ 和‘象’ 四者联为一体 。因为﹐汉字是具有信息无限为特征的‘象化概念’ ﹐所以‘象化概念’ 之间的关系在‘象化思维’ 的操作下﹐可以存在着不同的类比关系。这样﹐一个‘成语’ 的汉字组合﹐还可以类比出一个历史典故或文章等内容。作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象化思维’ 的大脑中﹐储存在当前显意识里的只需要是‘音节’ ﹐然后由此再联系上其它进一步的信息。
音节组合﹐若以‘四字成语’ 为例﹐这就是四个字节﹐只要熟记着这四个字节﹐当大脑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大脑就可以在记忆空间的最上层储存库中搜寻出汉字音节﹐然后再以‘音节’为力点﹐对有关系的汉字作出进一步的扩散搜寻﹐由音节联系到汉字字形﹐再而联系到语意到‘象化概念’ ﹐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可以把有关的历史典故和事迹联系上来﹐调用到‘显意识’ 中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要知道﹐在大脑上层的记忆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最上层的记忆在有需要时﹐也是最快接触到的部份﹐越是久远或被大脑认为不重要的数据将会放在较下层的记忆空间内, 如下图:
所以﹐在‘象化思维’ 的大脑中﹐把音节这些简单的数据储存于记忆中的最上层﹐然后把汉字字形到‘象化概念’ ﹐再到相关‘典故文章’ 放到较下层的地方﹐这种的做法可以令到最上层的记忆单位容纳下数量最多的音节(单意节而己﹐最多只有两个辅音加一个元音﹐CVC﹐还有一个音调) ﹐这样在第一次快速搜寻时﹐就可能接触到更多的数据。当搜寻有用的数据时﹐大脑就会由音节开始﹐一步步把相应的信息调取出来﹐这就是本文所讲的在大脑记忆方面的‘杠杆作用’, 如下图:
利用汉字的这种优点﹐于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就出现了先背诵后理解的方式。对一篇文章或一本着作的理解﹐往往是从背诵开始﹐昔日学子入学后﹐首先由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文章作为启蒙﹐然后就是《四书》‘五径’等作品﹐越是年少的学生就越要求首要把文章背诵下来﹐他们可能还不能认识其中所有的汉字﹐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以汉字只有单音节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之前把文章以读音的方式记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音节不会占用大脑太多的空间﹐再者文章都讲求‘平仄音韵’ 的协调﹐所以读起来也琅琅上口﹐有助大脑的记忆。把所有的文章记下来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认识其中的汉字﹐或由老师教导理解文章的意思﹐至于学生能理解多少﹐能在音节和汉字字形基础上掌握多少的‘象化概念’ 和联系上多少相关的资料﹐这就要看学生的个人资质﹐而且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之一。因为‘象化概念’是存在无限扩散性的概念﹐里面可包容无限的信息﹐所以终身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充填进已有的‘象化概念’ 内。可见﹐传统教学方式利用了汉字‘杠杆作用’ 这种独特优点。除了教学方式之外﹐在‘象化思维’ 的社会中﹐通过汉字的‘杠杆作用’ 也发展出丰富的‘歌诀’ 文化﹐就是以背诵‘歌诀’ 的方式﹐把复杂的操作步骤较轻易的记忆下来﹐例如是‘乘法九九歌’ ﹐本文对此暂不论述﹐将会有专章分述。这些的现象和方式都是‘象化思维’ 的产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