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拱杆作用」
在本章裡﹐我們將承接本書之前提及過有關‘杠杆作用’內容﹐繼續介紹‘杠杆作用’的第二個特征—在大腦記憶和信息處理層面中的作用。這種‘杠杆作用’完全發揮了漢字的‘音形意象’ 素四為一體的特點﹐以記憶漢字的單音節讀音為主要的記憶內容﹐然后在大腦的記憶網絡裡﹐把‘讀音’ 聯系上相應的漢字‘字形’﹐然而漢字的字形並非隻是一個表意的‘符號’ ﹐在‘象化思維’ 的處理下是一個‘象化概念’ ﹐就是這樣把‘音’ ﹑‘形’ ﹑‘意’ 和‘象’ 四者聯為一體 。因為﹐漢字是具有信息無限為特征的‘象化概念’ ﹐所以‘象化概念’ 之間的關系在‘象化思維’ 的操作下﹐可以存在著不同的類比關系。這樣﹐一個‘成語’ 的漢字組合﹐還可以類比出一個歷史典故或文章等內容。作者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在‘象化思維’ 的大腦中﹐儲存在當前顯意識裡的隻需要是‘音節’ ﹐然后由此再聯系上其它進一步的信息。
音節組合﹐若以‘四字成語’ 為例﹐這就是四個字節﹐隻要熟記著這四個字節﹐當大腦在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大腦就可以在記憶空間的最上層儲存庫中搜尋出漢字音節﹐然后再以‘音節’為力點﹐對有關系的漢字作出進一步的擴散搜尋﹐由音節聯系到漢字字形﹐再而聯系到語意到‘象化概念’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可以把有關的歷史典故和事跡聯系上來﹐調用到‘顯意識’ 中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要知道﹐在大腦上層的記憶空間是有限的﹐但是最上層的記憶在有需要時﹐也是最快接觸到的部份﹐越是久遠或被大腦認為不重要的數據將會放在較下層的記憶空間內, 如下圖:
所以﹐在‘象化思維’ 的大腦中﹐把音節這些簡單的數據儲存於記憶中的最上層﹐然后把漢字字形到‘象化概念’ ﹐再到相關‘典故文章’ 放到較下層的地方﹐這種的做法可以令到最上層的記憶單位容納下數量最多的音節(單意節而己﹐最多隻有兩個輔音加一個元音﹐CVC﹐還有一個音調) ﹐這樣在第一次快速搜尋時﹐就可能接觸到更多的數據。當搜尋有用的數據時﹐大腦就會由音節開始﹐一步步把相應的信息調取出來﹐這就是本文所講的在大腦記憶方面的‘杠杆作用’, 如下圖:
利用漢字的這種優點﹐於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就出現了先背誦后理解的方式。對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的理解﹐往往是從背誦開始﹐昔日學子入學后﹐首先由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文章作為啟蒙﹐然后就是《四書》‘五徑’等作品﹐越是年少的學生就越要求首要把文章背誦下來﹐他們可能還不能認識其中所有的漢字﹐更談不上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以漢字隻有單音節的特點﹐學生在理解之前把文章以讀音的方式記下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音節不會佔用大腦太多的空間﹐再者文章都講求‘平仄音韻’ 的協調﹐所以讀起來也琅琅上口﹐有助大腦的記憶。把所有的文章記下來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嘗試認識其中的漢字﹐或由老師教導理解文章的意思﹐至於學生能理解多少﹐能在音節和漢字字形基礎上掌握多少的‘象化概念’ 和聯系上多少相關的資料﹐這就要看學生的個人資質﹐而且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內容之一。因為‘象化概念’是存在無限擴散性的概念﹐裡面可包容無限的信息﹐所以終身學習的內容都可以充填進已有的‘象化概念’ 內。可見﹐傳統教學方式利用了漢字‘杠杆作用’ 這種獨特優點。除了教學方式之外﹐在‘象化思維’ 的社會中﹐通過漢字的‘杠杆作用’ 也發展出豐富的‘歌訣’ 文化﹐就是以背誦‘歌訣’ 的方式﹐把復雜的操作步驟較輕易的記憶下來﹐例如是‘乘法九九歌’ ﹐本文對此暫不論述﹐將會有專章分述。這些的現象和方式都是‘象化思維’ 的產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