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學是一種對人體研究的學問﹐它是先民以‘象化思維’對人體認知過程的結果。當先民對人體達到一定的認知后﹐他們很自然的會利用對人體的知識作為工具﹐最后把它發展成為一門‘技術’﹐讓人體的發展狀態朝著我們人類主觀的願望發展﹐這就是人類追求健康的理想﹐也就是把這門認知技術發展成為醫學的原動力。
在追求人類健康方面﹐存在著兩層的意義﹐第一是維持已有的健康﹐以及第二是袪除疾病痛苦﹐尋求回到原有健康的狀態。基本上﹐人類的習慣往往是有病求醫﹐所以其中第二層的目的﹐就是醫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原因。因此﹐把‘象化思維’ 應用在醫學的基本目的﹐就是‘治病’ ﹐而‘治病’ 的目的是否成功達到﹐就由最后的結果—疾病是否袪除來決定。為了等待治病成效的返回結果﹐總的來說隻要等待一段少則一天數小時長則數周數月的時間后﹐我們就可以很確切的了解到治病的結果﹐在等待返回結果這方面﹐中醫學就可能做到‘玄學’ 所不能達到的水平。中醫學上的結果需要等待的時間較短﹐而且返回的結果也十分的客觀准確。疾病是否消失﹐這是從病者的感覺和旁人眼中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容置疑﹐病好了就是好了﹐也沒有辦法置疑。因此﹐中醫學就有可能有效的收集到理論實踐后的大量結果與數據﹐然后把它們返饋到系統中﹐作為系統中‘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的修正用途。除此之外﹐先民在建立理論概念與邏輯時﹐盡量做到了通過觀察人體的實際反應和臨床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理論依據﹐在這一點上﹐又比‘玄學’ 中主要依賴純理論方式的途徑﹐ 更添加上一層客觀性﹐通過實踐對‘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提供到一定的‘確定性’ ﹐而‘確定性’ 在‘量化理論’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在下文的部份﹐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先民以實踐解剖和觀察﹐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理論部份。需要建立醫學理論﹐我們知道這要從對人體的認知開始。除了對人體認知外﹐先民還需要對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作出認知﹐接著是疾病來源的認知﹐還有對對抗疾病的藥物的認識﹐以及最后認識和掌握使用藥物的方法。在這一節中﹐筆者將通過以上的認知過程﹐作為本節論述的線索﹐把中醫學的理論以這種既簡化但又重點的方式﹐向讀者講解‘象化思維’ 建立中醫學理論的過程和其中的內容重點。希望讀者藉此能夠領會到中醫學就是‘象化思維’ 的必然產物﹐而隻有‘象化思維’ 才能夠創造出這樣的醫學理論﹐還有通過‘象化思維’ 的角度來解構中醫學﹐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中醫學如以上提到的‘象化理論’ 一樣﹐它們完全具備了技術理論所要求的概念﹑邏輯和結構。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說明﹐西方式的科技理論(‘量化理論’) 與東方式的‘象化理論’ 存在著同樣的理論框架﹐其中的關鍵性差異隻在於概念和邏輯的不同﹐前者為‘量化概念’ 和‘量化邏輯’ ﹐后者則是‘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而在‘象化理論’ 的技術理論 中﹐‘玄學’ 與‘中醫學’ 在模式上是完全一樣的‘象化理論’ ﹐但是差異隻是后者因為理論對象的本質為人體﹐所以能夠得到大量和客觀的返回數據來修正理論。再者在確定‘象化概念’ 和‘象化關系’ 上﹐應用了實踐經驗作為提供‘確定性’ 或稱之為‘准確性’ 的依據。好了﹐現在就讓我們從‘象化思維’ 的角度出發﹐對人體展開認知的過程吧。
正如上文所提﹐‘象化思維’ 對世界的認知模式是從現有的‘象化概念’開始﹐這就是‘象化思維’ 的認知模式。因為﹐早在先民開始了解人體之前﹐他們已對外部的自然環境作過了認知﹐然后總結出‘天人合一’ ﹑‘陰陽’ ﹑‘五行(包括‘生克’)’ 和‘氣’ 等‘象化概念’ ﹐其中‘陰陽’ 產生了天地萬物﹐‘氣’ 表現了‘陰陽’ 間的運動﹐成為了構成萬物的動態物質﹐‘五行’ 也就是萬物所具有的五種屬性﹐而‘人’ 與‘天’ 相結合﹐成為互相的反映﹐在‘象化概念’ 上就是具有‘互屬性’。如果﹐通過‘天人合一’ 的關系﹐以‘天’ 的‘象化概念’ 對‘人’ 作‘取象類比’ 式的認知﹐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以‘天人合一’ 的關系得知﹐在人體中也存在著‘氣﹑陰陽和五行’ 的‘象化概念’ ﹐以此對‘人’ 作出類比﹐因為‘氣’ 作為‘象化概念’ 是貫通‘天地’ 和人體內外的元素﹐所以人體內也有‘氣’ 的存在 ﹔而‘人’ 中的‘陰陽’ 則可稱為‘元陰’ 和‘元陽’ ﹐‘元’ 字有‘原本’ 之意﹐這‘元陰’ 和‘元陽’來自生成人的‘精卵’ 中的‘陰陽’ ﹐也就是構成人的基本‘陰陽’ 元素。最后﹐通過‘五行’ 類比出‘人’ 的‘五行’屬性﹐並以五個人體中真實的器官命名這五個‘象化概念’ 。至於對這五個器官存在性的認識﹐主要是來自先民在遠古以開始通過人體解剖而獲得的實踐知識。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心’ 這個象形文字﹐它的形態如同‘心臟’ 的橫切面﹐可見殷商人已經真實的認識了‘心’ 的存在和對內部結構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了先民大量通過人體解剖的方式﹐對人體各個器官和器官功能所作的認知﹐並且還能夠繪畫出很多較為精確的人體內部結構圖。所以﹐我們對先民通過實踐經驗了解人體內部結構與功能的事實﹐應該是不容置疑的。先民在得到‘氣﹑元陰和元陽’ 的‘象化概念’ 后﹐又在實際的解剖觀察裡﹐發現了‘血’ 和‘津液’(體外為‘津’﹐體內為‘液’)的存在和功能作用﹐這樣在構成人體的基本‘屬性’ ‘元陰﹑元陽﹑氣’ 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血’ 和‘津液’ 這兩個概念。在‘象化理論’ 的建立模式中(在‘人本哲學’ 章中有詳細記述)﹐其中有一種方式是把舊有的概念歸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新的‘象化概念’ 。到目前為止﹐中醫學把‘元陰﹑元陽﹑氣﹑血和津液’ 融而為一﹐產生了‘神’ 這個‘象化概念’﹕
正如以上提及的﹐在先民認識了人體‘五臟器官’ 的存在和功能之后﹐就把這‘五臟’的特性和‘五行’各自的屬性進行了配對﹐這就對上一個‘象化符號系統’ 的操作圖進行深化類比的步驟﹐得到的結論可列表如下﹕
五行 | 屬性 | 五臟 | 功能 |
---|---|---|---|
木 | 向上向外舒展﹔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 | 肝 | 條暢情志﹑疏泄氣機的作用。 |
火 | 溫熱﹑上升﹔具有溫熱升騰等特性。 | 心 | 推動血液循環﹐溫熱身體的作用。 |
土 | 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的作用。 | 脾 | 運化飲食精微和造血﹐供應器官營養來源等作用。 |
金 | 能變革﹔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特性。 | 肺 | 呼吸﹑交換物質和沉降器機的作用。 |
水 | 滋潤向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等特性。 | 腎 | 排屜小便﹑調節人體水份的作用。 |
‘五臟’原本是人體內臟的五個器官﹐先民通過解剖的方式確定了它們的存在后﹐再加上實踐的觀察加深了對這些器官的認識。但是﹐‘象化思維’ 的認知模式是建基在‘象化概念’ 上的﹐這五臟的概念也就再不是具體的器官﹐而是五種人體屬性 。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先民必須要對它們作類比的認知方式﹐然后根據‘人體’ 的‘五行’ 對這些器官作進一步的認知。(以認知‘肝’ 的‘五行’ 屬性為例﹐最后得到上表中的屬性結論)‘象化思維’的操作過程如下﹕
由以上的類比過程可見﹐其中的‘肝’ 已經不是一個原有‘解剖學’ 意義上的‘肝’ ﹐它的命名來自原來的‘肝’ 器官﹐但是一旦經過‘象化思維’ 的‘取象’處理后﹐這個‘肝’ 就成為了一個‘象化概念’ ﹐如此類推﹐五臟也如同其中的‘肝’ 一樣﹐也都是‘象化概念’ 。因此﹐‘象化概念’ ‘肝’在中醫學上實際所指的是人體的部份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等系統功能的總稱。這一點﹐請讀者慎重注意﹐在‘象化思維’ 的中醫學習慣上使用語意有關的‘漢字’ 作為‘符號’ ﹐指示相關的‘象化概念’ ﹐但因為這是一個‘象化概念’ ﹐所以不能直接通過符號的字面意思來分析其中所指示的‘象化信息’﹐對‘象化概念’ 需要使用‘象化思維’ 作理解﹐不然就會造成對理論內容的誤會了。
以上的例子是以類比方式對‘象化概念’ 進行‘五行’屬性方面的歸類﹐但中醫學中﹐除了這種類比的方式之外﹐也習慣採用‘類推’ (又稱‘推演絡繹’) 的方式對‘象化概念’ 作‘五行’ 歸類。我們再以‘肝’ 為例﹐先民通過實踐觀察發現‘肝’ 具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作用﹐再發現到人體在失血的情況下﹐會出現手足麻木﹑震顫﹑指甲枯槁﹑雙目干澀與目力減退的現象﹐因此得出‘肝’有‘藏血﹑體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的功能。若以‘腎’為例﹐先民發現如果房事過度﹐就可能出現腰痛﹑滑精﹑頭暈﹑耳嗚﹑甚至頭發脫落的現象﹐所以得到的結論是﹐‘腎主腰中﹐藏精生髓充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以‘肝’ 為例﹐因為我們已知‘肝’ 屬‘木’ ﹐所以這一切與‘肝’ 有生理互動關系的‘筋﹑爪和目’ 就以‘類推’的思維確定為‘木’ 的屬性﹐其實這就是‘象化概念’ 的‘包容/遞進性’ 或‘擴散性’。‘象化思維’的思維操作過程如下﹕
在以上的例子當中﹐提到了‘體﹑華﹑竅(官) ’ 這三個概念﹐這些都是以‘五臟腑’ 為中心﹐向人體外層擴散的‘外層’ 概念﹐它們是內層概念的延長﹐或者說是表現的形式﹐與內層同一系列的概念存在著共同的‘五行’屬性 ﹐這反映出‘象化概念’ 的‘擴散性’ ﹐關系如下﹕
中醫通過實踐觀察發現出人體各部份‘體’ 與‘華’ 之間的關系﹐列表如下﹕
體 | 實踐觀察 | 華 |
---|---|---|
脈 | 因為面部皮膚較細膩﹐所以能清晰見到皮下的血脈。 | 面 |
筋 | 爪被為筋的延長部份。 | 爪 |
肉 | 唇為身體中唯一無毛的肉。 | 唇 |
骨 | 當年老時﹐往往會有骨痛和頭發脫落的現象。 | 發 |
皮 | 毛依附於皮而生。 | 毛 |
在‘象化理論’ 的中醫學裡﹐對於歸納‘象化概念’的‘五行’屬性﹐以第二種‘類推法’ 較為特別﹐雖然我們現在明白到這種‘類推法’ 隻不過是‘象化概念’ 的‘包容/遞進性’ ﹐但是它的特別之處卻是﹐這種方法涉及到‘實踐觀察’ 和‘臨床經驗’﹐ ‘象化理論’一般隻通過‘象化概念’ 作純思維的認知﹐而完全不需要實踐觀察和臨床經驗﹐以此作為歸納屬性的方式。但在中醫學裡的‘類推法’ 往往通過實踐觀察和臨床經驗為途徑﹐把要認知的對象與已知‘象化概念’挂鉤﹐然后再把這一系列中存在互動關系的‘象化概念’ 歸納進已知的‘五行’屬性中﹐可見實踐觀察為這種屬性歸納提供了一定的‘確定性’﹐就以實踐觀察作為建立‘象化概念’ 的根據而言﹐中醫學已經在這一點上要比其它‘象化理論’ 更具有客觀性。於是﹐中醫以類比 和類推的方式﹐以及結合了之前其它的‘象化概念’ ﹐得到以下‘象化概念’ 的‘五行’屬性表﹕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
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體 | 筋 | 脈 | 肉 | 皮毛 | 骨 |
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華 | 爪 | 面 | 唇 | 毛 | 發 |
藏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季節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氣候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方位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從以上的‘五行’屬性表中﹐我們發現中醫學不僅把五臟分為‘五行’屬性﹐而且六腑中的五腑亦然(第六個‘腑’ 為‘三焦’ ﹐‘三焦’ 有名無實體﹐其‘三焦’ 中的‘上焦’ 包括人體中橫隔膜以上的部份﹐就是頭面和心肺﹐‘中焦’為以下部份到腹部以上﹐就是脾胃﹐‘下焦’為大小腸﹑膀胱和腎) 。其中‘臟腑’ 的‘竅(官)’ ﹑‘體’ 和‘華’ 都以類比或類推的方式﹐也具備了‘五行’的屬性﹐一旦‘象化概念’ 被配以了‘五行’屬性 ﹐那麼它們之間就可以受到‘五行生克’ 的‘象化邏輯’ 所影響。除此﹐在這五臟腑 ﹑五體﹑五竅(官) 和五華這四個層次的‘象化概念’ 裡﹐中醫學認為存在著‘五行互藏’ 的關系﹐也就是人體局部的器官同樣也反映出五臟腑的變化﹐而這所謂的‘五行互藏’ 正是‘象化概念’ 的‘互屬性’ 在中醫理論中的具體反映。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學完全具備了‘象化思維’ 模式的特性﹐無疑更令我們相信中醫學就是‘象化思維’ 的產物。以下﹐筆者將舉出三個例子﹐通過‘象化符號系統’ 來表達這‘五行互藏’的理論﹕
肝的‘五行互藏’ ﹕
肝﹕‘肝氣通於目(肝開竅於‘目’) ’
目﹕‘目’的‘瞳子’ 屬‘腎’為‘水輪’﹐ ‘黑珠’屬‘肝’為‘風輪’﹐ ‘白睛’為‘肺’為‘氣輪’﹐ ‘上下眼胞’屬‘脾’為‘肉輪’﹐ ‘大小眦赤脈’屬‘心’為‘血輪’。
於是﹐中醫的‘五行互藏’ 完全反映出‘象化概念’ 之間的‘互屬性’ ﹕
心的‘五行互藏’ ﹕
心﹕‘心’開竅於‘舌’ 。
舌﹕‘舌’分三部份﹐舌尖反映‘上焦’ 包括心和肺﹔舌中反映‘中焦’ 包括胃和脾﹔舌根反映‘下焦’ 包括‘大小腸﹑膀胱和腎’ 。
‘舌’與‘心’ 具有‘互屬性’﹕
肺的‘五行互藏’ ﹕
肺﹕‘肺’藏‘津液’ 。
津液﹕‘津液’包含五大類﹐‘汗﹑淚﹑唾﹑涎﹑涕’ ﹐這五液反映出五臟﹐具體為‘心在液為汗﹑肝在液為淚﹑脾在液為涎﹑肺在液為涕﹑腎在液為唾’ 。
可見‘津液’ 與‘肺’ 具有‘互屬性’ ﹕
‘象化思維’的中醫學在了解到血在血管中運行的道理﹐從而類比到‘氣’ 也有運行人體的途徑(如下)﹐而且通過了實踐發現人體存在著‘穴位’ 的位置﹐按在‘穴位’ 上有酸痛的反應﹐這是客觀而實在的感觀感覺﹐這種客觀性為‘穴位’和‘穴位’ 上的‘經絡’ 的存在提供了實踐依據。
在認知了人體存在的‘十二經絡’ 與人體各臟腑之間的生理聯系﹐中醫學就把現有的‘象化概念’ ﹐‘陰陽’分為三個強度等級﹐分別為﹕
陽﹕陽明(最強) ﹑太陽﹑少陽
陰﹕太陰(最強) ﹑少陰﹑厥陰
再結合臟腑的‘象化概念’ 和存於人體的手足部位 ﹐把‘十二經絡’ 通過實踐為依據﹐命名為如下﹕
手三陰(裡) | 手太陰肺經 (前) 手厥陰心包經(中) 手少陰心經(后) |
足三陽(外) | 手陽明大腸經(前) 手少陽三焦經(中) 手太陽小腸經(后) |
足三陰(裡) | 足太陰脾經(前) 足厥陰肝經(中) 足少陰腎經(后) |
足三陽(外) | 足陽明胃經(前) 足少陽膽經(中) 足太陽膀胱經(后) |
以上經絡就是在中醫學認為‘血氣’ 運行的途經。
中醫學認為‘人’ 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得病的﹐得病的原因是體內出現了不調和的現象﹐而我們已經了解到‘人’ 的概念中包括有‘元陰陽﹑氣﹑血﹑津液和神’ 等概念﹐當體內出現了如‘陰陽’不平行的現象時﹐病痛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可能由外部如天氣﹑地埋環境的改變所導致。因為‘象化思維’ 的‘天人合一’ 觀﹐所以認為‘天’ 中的‘四時氣候’ 和‘地理環境’ 因素﹐可以直接反映在人體身上﹐如下﹕
在另一方面﹐人體內部也會因為情緒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導致原有平衡被打破﹐這樣就是由內部產生的病原。再者﹐人體內部各臟腑就如同機器一樣存在著‘失常’ 的情況﹐還有它們具有‘情志’ 的屬性。因此﹐內部的失調和個人情緒都會令到疾病發生。
中醫學就把由外部引起的疾病分為六種﹐這六個‘象化概念’ 的命名來自先民對‘天氣’ 現象歸納所得的‘六氣’ ﹐‘六氣’ 就是先民對‘天氣’ 現象作歸納認知的屬性﹐並以六個漢字命名而成的‘象化概念’ ﹕風﹑寒﹑暑﹑濕﹑燥﹑火。於是﹐中醫學把受外部引起的‘病証’ —外邪﹐以此而命名。同樣道理﹐由內部引起的疾病—內邪﹐也把所見‘病証’ 作歸納類比﹐並以其中的‘風﹑寒﹑濕﹑燥﹑火’ 命名為‘內五邪’ 。
在這裡﹐筆者已提到‘病証’ 的概念﹐中醫學所講的‘証’ 不同於‘症’ ﹐后者隻是人在有病時的一種具體表現﹐如感冒就會有頭痛發熱﹑流鼻涕和鼻塞等症狀﹐這是‘症’ ﹐而中醫學的‘証’ 卻是‘象化概念’ ﹐一種符號指示的屬性 。中醫學需要在了解具體‘症狀’ 的基礎上﹐找出相對應的‘象化概念’ —‘証’ ﹐例如要指出這是‘血’ 証﹐還是‘脾’ 証﹐如果是‘脾’ 証﹐又要辨別出是‘脾陽虛’還是‘脾陰虛’ ﹐這些‘証’ 也是我們所提到過的‘臟腑’ 和‘陰陽﹑血﹑氣’ 等‘象化概念’。在這使用概念符號作分析來看﹐‘象化思維’的‘中醫學’ 甚至是‘玄學’ 都如同西方的數學一樣﹐使用‘符號’(在‘象化理論’中是‘漢字’) 具體指示出相對應的概念后﹐在分析或解決問題時﹐就不需要再回頭考慮具體的物理或病症情況﹐而是集中在‘量化符號’ 或‘象化符號’ 上作邏輯分析﹐最后再把結論中的概念符號轉換為具體的結果。所以﹐中醫學講求的是‘辨証’ ﹐也就是確認病性的‘屬性’ ﹐而‘証’ 就是‘象化概念’﹐這些都是‘象化思維’ ‘循象而行’的元素。
在中醫學的辨証方面﹐分為‘八綱辨証’ ﹐這八綱分別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 ﹐而其中的‘陰陽’ 為總綱﹐因為‘陽’中包括了‘表’﹑ ‘實’和 ‘熱’ ﹔‘陰’則是‘裡’﹑ ‘虛’和 ‘寒’ 。這些‘象化概念’所攜帶的特征信息如下﹕
証 | 屬性內容 |
---|---|
陰陽 | 分別指‘陰陽屬性’ |
實虛 | ‘實’就是‘過多’ ﹔‘虛’則是‘不足’ |
表裡 | ‘表’是身體的外層﹐即是表皮或肌膚﹔‘裡’就是內部﹐深入到內臟腑。 |
寒熱 | 身體感到寒冷為‘寒’証 ﹔身體發熱為‘熱’証。 |
到目前為止﹐我們基本上了解過主要的‘証’ ﹐就是‘象化概念’ 。它們之間存在著組合性﹐因此不同的組合就能准確的指示身體哪一個位置(‘象化概念’) 發生了問題。
現在﹐我們明白到中醫學是以‘辨証論治’ 為根本﹐所以首先要做好‘辨証’ ﹐才能‘論治’。而這‘辨証’ 的方式就是中醫學的‘四診’ —望聞問切﹐通過‘望’ ﹐即是視覺的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分辨出病人的問題是屬於哪一種‘証’﹐再有‘聞’ 就是嗅覺與聽覺的信息。而‘問’ ﹐就是從問答中把‘証’ 分析出來﹐最后是以‘觸覺’ 形式收集脈象信息﹐然后再辨出‘証’ 。
以下總結出由‘四診’ 中收集的信息所分別對應的‘証’ ﹐有了這‘証’ 為依據﹐‘象化思維’ 就可以因‘証’施治了。
望﹕
- 觀察臉色﹕從臉色中可看出的‘熱’ 証﹐例如﹐臉色泛紅。 臉色中特別特出的一色﹐如青赤黃白黑 ﹐可以通過其‘五行’屬性作為中介﹐反映出這是相對應哪一個‘臟腑’ 的証。
- 舌色﹕舌為苖心之首。對應臟腑各部﹐舌尖﹕心肺﹔舌中﹕胃脾﹔舌根﹕大小腸和腎 通過舌色可分辨出有關‘臟腑’ 的証。
聞﹕
- 嗅覺﹕通過人體分泌物如‘大小便’ 或‘汗’ 等﹐可以辨‘寒熱’ 証 。
- 咳聲﹑言語聲和吐嘔聲﹕可以辨出‘寒熱’ 和‘實虛’ 証等。
問﹕
- 問‘寒熱’ ﹕可辨‘裡表’ 和‘寒熱’ 等。
- 問流汗的情況﹕可辨‘陽陰’ 和‘虛實’ 等。
- 問頭痛﹕可辨‘血氣﹑虛實和臟腑’ 等証。
- 問大便情況﹕可辨‘氣﹑虛實﹑寒熱和臟腑’ 等証。
- 問流汗的情況﹕可辨‘陽陰’ 和‘虛實’ 等。
- 問飲食情況﹕可辨‘氣﹑虛實﹑寒熱和臟腑’ 等証。
- 問胸腹﹕ 胸為‘心肺’ 所居。大腹屬‘脾胃’ ﹔小腹屬‘腎和膀胱等’ ﹔少腹屬‘肝經’ 。從胸腹位置可辨‘臟腑’ 。除此﹐痛症可辨‘虛實’﹑ ‘寒熱’等証。
- 問耳嗚﹕可辨‘陰陽﹑寒熱和虛實’ 。
- 問津液﹕可辨‘燥’
- 問月經﹔可辨‘血﹑寒熱和濕虛脾’ 等証。
- 問病史﹕可以了解疾病的起因背景等數據。
切﹕
- 如下表﹐左右手的位置分屬不同的‘臟腑’ ﹕
手上部位 証(左手) 証(右手) 寸位 小腸 肺﹑大腸 關位 肝膽 脾胃 尺位 膀胱腎 腎﹑命門
因此可以辨出‘臟腑’ 的証。 - 通過觸覺從脈摶跳動的情況可辨出﹕‘表裡﹑熱燥﹑氣﹑陰陽和虛實’等証。
例如﹕脈象分為以下主要的8種﹐也配以‘陰陽’ 屬性﹐可幫助辨‘陰陽’ 証﹕
陽 陰 浮﹑數﹑洪﹑大 沉﹑遲﹑細﹑子
除了‘四診’ 外﹐中醫學還以‘三因制宜’ 作為參考﹐以此為‘辨証’ 的根據。這‘三因’是﹕時﹑地和人。‘時’與‘地’各有‘五行’屬性可供參考﹐例如秋屬火﹐而病人在這個季節發病﹐這樣可提示到這與‘肝’ 証有關 ﹐因為秋火克肝木。而‘寒熱’ 的天氣提供了用藥的避忌﹐暑天少用‘熱’ 性的藥等﹐地理位置的‘東南西北’ 已具有了‘五行’ 屬性﹐‘人’ 就是根據人的年齡﹑性別和體質作為用藥和辨証的參考。
在我們了解過中醫學理論建立‘象化概念’ —証﹐以及‘辨証’在中醫學裡的作用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先民對藥物的認知過程﹐要治病就必須要吃藥﹐藥性能夠把人體的不平衡現象矯正過來。在中醫學裡﹐其實治療的方法不僅是進食藥物﹐還有另一種刺激經絡穴位的針灸方式﹐但是藥療的方式還是最主要的治病途徑﹐再者為了論述的方便﹐本文也就隻講藥療的方法。
中醫學所選的藥物主要是草藥(也包括一些動物或動物的部份)為主的天然成份﹐所以很多人就認為中醫學隻是一種使用草藥作為治療方法的舊式醫學。因為傳統的藥物不論在東西方﹐都是以天然的植物作藥來治百病﹐而西方因為科技進步后﹐才擺脫了‘草藥’ 療法而發明了現在的西藥﹐所以﹐使用‘草藥’ 的方式給人的印象就是一種比較落后的技術。但是﹐如果我們了解過‘象化思維’ 和‘象化理論’ 的內容﹐我們就會發現使用自然的草藥成份﹐其實是‘象化思維’ 認知和建立治療理論所必要的條件﹐而要管理和對這千千萬萬種草藥的藥性進行歸類﹐沒有‘象化思維’的方式也完全不能實現。中醫學使用草藥是從‘証’ 中歸納藥性﹐而這藥性不僅能對人體直接作用﹐還可以配合‘天時地理’ 來影響人體。中醫學的用藥是‘對証下藥’ ﹐而不是對某一種病症就使用某一種草藥﹐后者的做法是人類在開始治病時普遍使用的方法。但是﹐經過人類文明在世界不同角落發展數千年后﹐發展並能留傳下來的就隻有‘量化思維’ 的西醫學和‘象化思維’ 的中醫學﹐所以說隻有‘象化思維’ 才可能令到中醫學得以產生並發展壯大。在目前西方文化科技壟斷全球的形勢下﹐隻有中醫學這一古老傳統的‘非西方’ 技術能夠保存至今﹐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能夠補救西醫學的不足﹐這就見証了‘象化思維’ 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和貢獻﹐而這也是從中醫學來認識‘象化思維’的意義所在。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先民對藥物的認知過程吧。
當先民第一次接觸到植物﹐然后開始認識它們的時候﹐因為藥物以口服為主﹐所以先民往往要從嘗試植物的味道作認識的開始。以味道為標准﹐可以把它們分類到‘酸﹑苦﹑甘﹑辛﹑咸’ 五味﹐這‘五味’作為五個‘象化概念’ 也有各自的‘五行’屬性 。后來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后﹐中醫學總結出‘五味’各自的藥性療效﹐如下﹕
五味 | 藥性療效 |
---|---|
酸 | 收斂﹑澀帶 |
苦 | 瀉火﹑燥濕 |
甘 | 補益﹑和緩 |
辛 | 開通﹑發散 |
咸 | 瀉下﹑軟堅 |
舉‘甘’ 味為例﹐以‘象化符號系統’ 表達以下的思維過程為﹕
過對藥療的實踐觀察﹐‘五味’ 的‘象化概念’慢慢擴大了其中所包含的藥物范圍﹐就算某些草藥的藥性療效與口嘗味道不符﹐但還是按藥性為主要原則來歸類﹐例如葛根味辛﹐但屬甘味類。
除了味道之外﹐先民又從服用草藥后給人的一種溫度上的反應來劃分藥物的‘四氣’ 或‘四性’ —寒﹑涼﹑溫﹑熱﹐例如薄荷吃后給人一種涼快感﹐所以它的性為‘涼’ ﹐而生姜吃后的感覺是溫熱﹐所以其‘氣’為‘溫’。在中醫學裡﹐一般‘寒‘與’涼’ 會一起使用﹐故此‘寒涼’ 與‘溫熱’ 分別成為兩種藥氣(性)。
除了通過口服作為認知的途徑外﹐觀察藥物的外形也定出藥性中的‘升浮’ 與‘沉降’ 這兩大屬性。如果﹐藥物質比較輕揚的﹐中醫學認為屬於‘升浮’性﹐質比較重的﹐被視為‘ 沉降’性。可見﹐這就是對藥物的外形作‘類比’ 屬性后所得到的結論﹐因為自然界物質的‘輕’ 與‘重’ ﹐其中都分別帶有在水中‘浮’ 與‘沉’ 的‘屬性’ 。把這種外形屬性作推而廣之﹐‘象化思維’ 也有‘以形補形’ 的觀念﹐例如‘合桃’ 形如人腦﹐所以吃后可以‘補腦’ ﹐雞腳或豬腳也可以‘補腳力’ 。又說回到藥性上﹐當這‘升浮’ 和‘沉降’兩個‘象化概念’ 成立后﹐‘象化思維’ 又以‘陽’ 性之物如‘火’ 有‘升浮’ 性﹐決定出‘陽’ 為‘升浮’ ﹐‘陰’則為‘沉降’ 。於是﹐‘五味’ 通過‘五行’ 和‘陰陽’ 也劃分出不同的屬性﹐再以‘陰陽’ 作為媒介﹐‘五味’ 也轉換出‘升浮’ 和‘沉降’ 性(如下)。
因為﹕五味=f(五行)= f(陰陽) ﹔ {升浮﹑沉降}={陽﹑陰}= f(陰陽)
通過‘陰陽’ 為中介﹐所以﹕五味= {升浮﹑沉降}
這個‘升浮’ 與‘沉降’性在中醫學中的意義是﹐‘升浮’ 性可以有效的把藥性帶到人體‘上焦’和‘表層’的部份﹐包括頭面心肺和肌膚﹐而‘沉降性’ 能可令藥性直達人體‘下焦’ 和內部(‘裡’証)﹐如腰﹑腹和腸腎等。可見﹐‘升浮沉降’ 的藥性是針對‘証’ 所在人體的部位而起作用的。如果﹐某一種藥物具有‘升浮’ 性﹐但要治‘下焦’ 的証﹐中醫學可以通過‘炮制’ 的方式來改變藥物的‘升浮’ 性為‘沉降’ 性﹐做法就是以鹽水制過﹐讓藥帶上‘咸’ 性﹐而‘咸’ 味是屬‘陰性’ 帶‘沉降’ 性。而且‘咸’ 味屬‘水’ ﹐‘腎’ 也屬‘水’ ﹐因此﹐炮制的藥物也可以‘引經’ 入‘腎’ ﹐藥性就對‘腎’ 起到了針對性的作用。
先民對藥物的認知﹐除了把藥物歸入到‘味/氣﹑升浮和沉降’ 這幾個‘象化概念’ 裡之外﹐還針對已有的‘証’ 如‘暑﹑燥﹑血﹑胃﹑心﹑脾’等‘象化概念’ ﹐以臨床實踐為途徑﹐作出了相對性的歸納。筆者要在此再次強調﹐中醫學講求的是‘辨証論治’ ﹐所以藥性歸類也是以對‘証’ 的療效為依據﹐並非單一和具體的‘病症’ 。因此﹐我們常見到的藥性內容在‘味’ 和‘性’ 之外﹐還有針對‘証’ 的描述﹐在這一個描述中﹐第一個漢字指出了對某個‘証’的作用﹐如‘生克’ 作用等﹐第二個漢字就是‘証’ 的內容﹐本文為了突出‘証’ 的內容﹐將使用粗體字表示。舉例如下﹕
藥 | 藥性 |
---|---|
香薷 | 化濕﹑醒脾 |
厚朴 | 溫脾﹑散寒﹑除濕 |
銀花 | 清熱﹑解表 |
高良姜 | 溫胃﹑散寒﹑行氣 |
玉竹 | 滋陰﹑養液 |
羌活 | 袪風﹑散寒﹑除濕 |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在中醫學裡‘辨証’ 中的‘証’ —‘象化概念’ ﹐大概有哪幾種﹕
人體基本結構﹕
陰﹑陽﹑氣﹑血﹑津液
臟系統﹕
心﹑肝﹑腎﹑肺﹑胃
五臟={五行}
腑系統﹕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腑={五行}
八綱﹕
陰﹑陽﹑裡﹑表﹑虛﹑實﹑寒﹑熱
外六邪﹕
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
內五邪﹕
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
中醫學所使用的‘象化邏輯’ 為﹕
- 五行生克(包括具體深入的‘五行相乘’ ﹑‘五行制化’ 和‘五行相侮’ 等)
- 直接對各別‘象化概念’ 的作用﹐例如‘溫脾’ ﹑‘袪風’ 等。屬於五行中‘生’ 與‘克’ 的另一種形式。
- 陰平陽秘(陰陽調和)
陰-陽﹔寒-熱﹔涼-溫﹔實-虛 - 以‘升浮’ 性針對人體上焦和‘表’証 ﹔而‘沉降’ 性對人體‘下焦’ 和‘裡’ 証。
現在﹐我們以‘辨証’對‘藥’ 性來作分析一下﹐說明中醫學的藥物是如何‘對証下藥’的, 如下圖﹕
中醫學總結出治病的八種方法﹐名為‘治病八法’ ﹐這八種都是針對‘証’(消法除外) 而施行的方法﹐如下:
治病八法 | 汗法 | 吐法 | 下法 | 和法 | 清法 | 溫法 | 消法 | 補法 |
針對之‘証’ | 表 寒 熱 | 實 中下焦 | 胃 大小腸 | 半表半裡 | 熱 | 陰 寒 | 積聚之症 (如痰飲﹑瘀血﹑食積﹑膿瘍等) | 虛 氣 血 陰 陽 |
以下﹐讓我們把中醫學理論套用到理論模型中作分析﹐如下﹕
因為從看病到治病完成的時間一般很短﹐所以中醫學的理論系統就能夠實現‘結果’的反饋過程﹐反饋的結果可以幫助修正‘理論’ 。在上圖中﹐紅色的箭頭(步驟0﹑4和6)表示﹐這些轉換的方式具有客觀性。例如﹐在步驟0中﹐把藥物歸納入藥性的‘象化概念’ 時﹐往往通過實踐經驗如試味和服食作確認的方式﹐這樣就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性﹔其次﹐在轉換4中﹐輸出的‘藥方’ 結果﹐其中都包括了具體的藥名和份量﹐這些都是量化的數據﹔最后﹐在檢驗治病結果時﹐病症在服藥后的情況也非常客觀﹐疾病是否消除不僅可從病症中看出﹐而且病人也可以通過發病前后的感覺對比﹐較為肯定的表達出疾病是否已消除或有所增減。在中醫學理論中所有4個有關‘物質-思維’ 世界的轉換中﹐隻有第一個轉換1還存在著主觀性﹐然而現實情況也同樣說明﹐不能有效治病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因為在‘辨証’ 方面出錯﹐‘辨証’過程的確是比較難確定的﹐完全需要依賴醫生的行醫經驗。我們可以想象到﹐從臉色﹑聲音﹑體溫或脈象中辨‘証’ 是沒有客觀的標准可以遵循﹐因此往往會有辨錯証的事情發生。除此之外﹐在從理論輸出量化的‘藥方’ 這一步也就是步驟3中也存在著主觀的成份﹐不過﹐按照中醫學的操作模式﹐在‘証’ 已辨對的情況下﹐基本上就可以對‘証’ 而寫出藥方﹐而且在長久的中醫發展過程裡﹐歷代中醫師已總結出很多現成的方劑﹐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通過上千年經驗積累下來的方劑﹐還有如上文介紹的‘治病八法’﹐都是具體對‘証’(也包括‘症’)所用的方法。因此﹐在處方的輸出方面﹐隻要辨對‘証’ ﹐寫處方的主觀性已經可以減到最低。因此﹐在中醫學模式中﹐存在著最多主觀性的地方隻有步驟1﹐相對其他的‘玄學’理論﹐中醫學隻有在步驟1裡還保留了最明顯的主觀成份﹐而且系統的返饋回路令到技術模型成為‘閉合’ 的形式﹐中醫學因此也就可以跳出‘玄學’ 的圈子而成為了一門真正的‘技術’。
最后總結來說﹐中醫學是‘象化理論’ 中最完整的理論模式﹐而且具備了最多的客觀因素﹐這就是中醫學作為一門‘象化理論’ ﹐能夠屹立不倒並繼續為人類服務的原因。而且﹐中醫學完全發揮了‘象化概念’的優勢﹐‘象化思維’通過‘象化概念’ 把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按‘五行’ 屬性’ 和‘証’ 這樣的‘象化概念’ 歸納起來﹐每一種事物一旦成為‘五行’ 的‘函數’ 和帶有了‘証’ 的屬性﹐於是不論人體還是時﹑地和物﹐這些事物就可以加入進‘象化還輯’ 的推演中﹐還有各種的藥物在按‘証’ 分類的情況下﹐藥性的分類得到了系統的管理﹐這樣給中醫學在治病方面提供了很多治療的方略﹐開闊了治病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增加了從嘗試中吸取成功經驗的機會。中醫學根據‘象化思維’ 中‘天人合一’ 的理論﹐利用‘象化概念’ 統屬了大自然萬物﹐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象化概念’ 作為‘辨証’ 的推演因素﹐全面考慮天時﹑地利﹑人的情志等對人體疾病有影響的因素﹐而總結出造成疾病的原因就是因為人體內的平衡﹐遭到從外或內部的因素所打破。所以﹐治病的宗旨就是把這種不平衡 或不協調的狀態重新糾正過來﹐從‘証’ 中分辨出這個不平衡的來源﹐然后再對‘証’ 下藥。因為﹐中醫學使用的這種‘象化思維’ 的治病邏輯 ﹐從而令到中醫學 不需要對外部細菌或人體內部的化學成份作出認知和了解﹐同時‘象化思維’ 不同於‘量化思維’﹐也不善於這方面的探索研究﹐所以中醫學也不善長於‘外科治療’﹐因為這需要對人體生理結構作全面的‘量化’認知。但就是因為這種中醫學思路﹐使到中醫學治病救人時往往能夠處於‘以靜制動’ 的‘主動’ 地位﹐大部份的疾病發生隻源於人體內的‘陰陽’ 不調和現象﹐不論是細菌造成的﹐還是病毒導致的﹐正所謂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隻要集中把‘証’ 辨出來, 保存與調拔 “正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因此﹐中醫學這種治病的方式就可以在完全不了解細菌﹑病毒或化學物質的情況下﹐通過‘對証下藥’ 把病患袪除。這種‘証’ 的概念正如本節一直強調的﹐它是‘象化概念’ ﹐也就是‘象化思維’ 的產物。‘証’ 的作用就好像數學中的代數符號一樣﹐隻要用符號表示了某些數量或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發掘這些符號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認知實際的數量關系﹐對於這一點﹐中醫學的‘証’就等於代數符號﹐ ‘辨証’就等於列出的方程式﹐之后的事情隻要‘循証(象) 而行’ 就可以了。中醫學這種以辨‘証’ 來列方程的方法令到中國歷史上不曾聽聞有‘大瘟疫’ 的發生﹐因為中醫學在發生‘大瘟疫’ 之前﹐就已經把它克制住了。相反﹐‘量化思維’ 的西醫把一切醫學思維和操作建立在‘量化概念’ 上﹐在這裡就是疾病的起因﹐也就是大瘟疫中的‘病原’ —細菌病毒﹐在沒有找到它們之前﹐西醫隻有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唯有眼看生靈涂炭。在‘黑死病’ 流行的歐洲﹐當時的歐洲人也曾嘗試過一切治療方法﹐甚至也試服過草藥﹐但是﹐正如筆者在前文所言﹐中醫學並非‘草藥醫學’ ﹐它裡面有完整的概念﹑符號系統和邏輯法則﹐所用的草藥必須經過一定法則﹐在這套完整的理論中調用才能發揮效用﹐絕非隻是對症下藥的單料草藥而已。歐洲經歷了數次大瘟疫﹐從而付出了大量人命傷亡的代價﹐這種情況的終結要等到西方的‘量化理論’ 成熟后﹐才可能令到西醫有能力找到治病和對抗的方法﹐然后制造出對抗性的藥物—抗生素﹐自此﹐昔日的瘟疫也就完全避免了。但是﹐如果再有新的病毒病菌發生突變后再傳播到人類身體上﹐也就有可能發生新的疫症(如‘非典’ 或‘禽流感’) ﹐以西醫學的方式﹐必須先要在找到‘量化點(概念)’ —病原后才能施治﹐這往往要在疫症肆虐而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后﹐我們才有機會找到病原 ﹐這樣的治病方式往往就顯得有點被動挨打了。相反﹐中醫學在治療‘非典’ 事件中就表現出‘象化思維’ 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主動性和成效﹐這一點也是中醫學對西醫學其中一個可以補足的地方﹐也是其中一個令到我們不僅要把這門‘象化理論技術’ 發展下去﹐還要不斷發揚光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