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模型
從以上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到先民對外部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認知過程﹐從而也加深了對‘象化思維’ 的認識。以上的內容有關‘象化思維’ 對外部事物的‘靜態’ 認知﹐靜態認知就是指先民隻是對事情進行了解﹐從而獲得知識而已﹐但是還沒有運用這些知識來服務人類本身﹐也就是暫時還不具備功能目的的應用性能﹐好像應用已知的知識來影響事物的自然發展﹐讓它們朝著人類本身所願望的方向發展﹐如人類運用知識來防疾袪病和改變命運變化等等。對於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技術發展背后的動力﹐‘象化思維’又如何去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呢﹖筆者將以‘玄學’(玄學指這些‘理論技術’帶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也就是‘玄幻性’ ﹐不是指魏晉時代的‘玄學’。)中的‘命理學’ 和‘風水(堪輿)學’ ﹐以及屬於‘非玄學’ 的‘中醫學’作為例子﹐對‘象化思維’ 在這方面的認知與運作模式作一個詳細的講解﹐筆者選取以上例子的目的﹐這是因為這些技術理論不僅是‘象化思維’ 的產物﹐不僅完全反映了‘象化思維’ 的思維模式﹐而且它們也沒有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消失。
人類對發展‘技術’或‘科技’ 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事物的認識﹐再以此為參考的依據對事物作出預測﹐預測的結果將會被人類運用作為服務人類本身。例如物理學是對物質的研究﹐找出背后的物理規律﹐然后我們就依據這方面的數據來預測自然現象如天文﹑地理等﹐還有設計不同的機器和工具來服務人類。對於這些人類發明的對象﹐人類當然可以完全掌握其中的運動規律﹐例如人類完全了解引擎是如何運轉﹐引擎在什麼時候處於哪一個狀態﹔對於發射火箭﹐人類自然掌握火箭在某一時間的空間位置﹔又例如是化學﹐人類也能完全明白化學物質甲加上乙之后﹐將會有什麼樣的后果﹔對於醫學﹐當醫生診斷出病情后﹐自然掌握到這種病會怎樣惡化﹐讓病人吃了某種藥后在無意外的情況下﹐病人的身體會有什麼反應等等。至於玄學如命理等﹐也是嘗試通過一套理論找出一定的規律﹐然后對人的命運作出預測﹐或者透過空間位置來令人事變化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風水學’ 。
可見﹐古今東西的技術理論都是圍繞著這個‘預測’ 的目來開展的。具體來說就是﹐‘技術’ 或‘科技’ 就是人類開發出來的一套理論﹐一套可讓大腦處理的理論模型﹐通過對這個‘模型’輸入一些來自外部物質或感覺世界的初始數據﹐一些可讓大腦作處理的信息﹐然后經過大腦按著理論模型中的既定規則來進行處理﹐之后所得出的一些結論數據﹐這些數據就是‘輸出結果’ ﹐也就是‘預測’ 的結果。為了驗証這些輸出結果﹐是否與現實中物質的發展結果吻合﹐我們就需要把物質的發展結果返回到大腦中成為可處理的信息﹐然后再比較實際的發展結果與輸出結果﹐如果兩者是吻合或者偏差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話﹐這就說明這個理論模型是正確可用的﹔如果不是﹐就可以把兩者之間的差別作為數據﹐再反饋回理論中﹐作為理論修正的資料根據。如果‘輸出結果’ 與物質的發展結果偏差很少﹐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結論來解釋物質世界的發展現象﹐於是這種成功的理論就具備了解釋功能﹐而理論的成功與否﹐完全視乎輸出結果和實際發生的結果之間的偏差程度。如下圖所示就是這種成功的技術理論模型﹕
如果﹐筆者引用物理理論的例子來具體的說明一下以上的理論模型﹐我們可以把‘自由落體’理論套用到理論模型中﹐看一下它是如何操作的。‘自由落體’ 理論得出有關描述物體自由落體所運行的距離是﹕S=1/2gt2。(S﹕等於距離﹐單位為‘米’ ﹐g﹕引力加速度﹐是一個常數﹐為了簡化計算﹐把 9.81米/秒2簡化為10米/秒2﹐t﹕物體運行的時間﹐單位為‘秒’ ﹐如下﹕
以上的模式隻是一種最簡化的形式﹐如果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入一個步驟就是人為改變事物的發展狀況﹐然后再把事物改變后的結果返回到大腦中﹐比較這個結果是否與理論的‘預測結果’ 一致﹐也就是驗証一下事情在人為改變后是否按著人類期望的方向發展。以下圖例就是這種延伸的理論模型﹕
由上圖可見﹐事物的動態發展其實就是事物在不同時間中的狀態﹐因此如果要預測事物的發展﹐時間就是一個必要考慮的因素﹐那麼在‘象化思維’ 中又是如何去認知時間和指示時空關系的呢﹖先民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使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這套符號系統﹐分別表示日子與月份﹐‘天干地支’ 的名稱可列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配對﹐可以得到六十個天干地支的組合(如下)。於是時間的概念﹐年﹑月﹑日時就可以透過這六十個天干地支的組合來標記。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因此天干地支其實是一種先民用作指示時間的符號系統﹐它的功能隻有標識時間的作用而不表示‘量化’的關系﹐每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現在記時法的兩個小時﹐所以用量化的角度看﹐在時間的記錄上隻能准確至兩個小時。可見先民對時間的表記並不精確﹐他們隻關心事情發生在時間箭頭上的大約位置而非時間之間的差距。時間這種記錄形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這也是‘象化思維’ 最關注的核心﹐就是通過這套符號能夠賦予時間以‘象化概念’的屬性﹐ 運用現有的‘象化概念’ 來認識時間的意義。時間以年﹑月﹑日和時的方式指示﹐可以首先表示為‘天干地支’ 的組合形式﹐也就是‘天干地支’ 的函數﹐如下﹕
年= f(天干﹐地支) ﹔月= f(天干﹐地支) ﹔日= f(天干﹐地支) ﹔時= f(天干﹐地支)
這樣具有‘象化思維’ 的先民又是如何來認知時間這個概念的呢﹖在‘象化思維’ 的認知模式下﹐先民又將重演一貫的認知過程﹐通過現有的‘象化概念’ —‘陰陽五行’﹐對‘天干地支’ 作‘類比’ 認知﹐然后分別配以‘陰陽五行’ 的屬性。於是﹐作為當初用來記‘日’ 的天干符號和表記‘月’ 的十二地支﹐應用現有的‘陰陽’和‘五行’系統﹐現在就具備了‘陰陽’ ‘五行’ 的屬性。如下表﹕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函數形式 | |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已 | 庚﹑辛 | 壬﹑癸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f(五行)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丑﹑未 | 申﹑酉 | 亥﹑子 | 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f(五行) |
陽 | 陰 | 函數形式 | |
---|---|---|---|
天干 | 甲﹑丙﹑戊﹑庚﹑壬 | 乙﹑丁﹑已﹑辛﹑癸 | 天干= f(陽﹐陰) |
地支 | 子﹑寅﹑辰﹑午﹑申﹑戌 | 卯﹑巳﹑丑﹑未﹑酉﹑亥 | 地支= f(陽﹐陰) |
既然天干地支的表記符號已經成為了‘象化概念’ 並且已具有了‘陰陽五行’的屬性﹐而且時間的表記方式就是六十個天干地支的組合﹐所以時間通過了天干地支系統﹐現在也成為了‘象化概念’ 。這樣﹐時間也通過了天干地支系統而與‘陰陽五行(主要是五行) ’拉上關系﹐當時間具備了‘五行’屬性后﹐它就不再隻是一個記錄時間坐標的標記﹐而賦予了更深入的內涵—‘象化信息’ 和橫向的互動關系﹐先民對它的認知自此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下通過‘象化符號系統’ 說明對‘時間’認知的思維操作﹕
以上的方法是先民通過把天干地支一共二十二個符號進行‘五行’ 屬性的分配后﹐再以天干地支組合記時的方式﹐求得時間標記中的‘五行’組合和‘象化信息’﹐從而加深對時間的認知。其實這隻是認知的方法之一﹐還有更多的方式同樣以‘象化思維’ 來操作。這就如同要表達一件事情一樣﹐表達的信息是目的﹐但表達的途徑卻有很多﹐不同的表達途徑就如同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解說一樣。先民對‘時間’ 的了解也具有同樣的目的﹐就是發掘時間中的信息—‘五行’屬性﹐對此先民還有一種‘納音’ 的方法。‘納音’ 就是利用音律中的‘六十音’ 配對表記六十個天干地支組合。‘六十音’ 是先民對音律認知后的結論﹐先民發現音律可分為十二律﹐‘十二律’ 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 就是把七個音階用‘三分損益法’ 劃分出十二個不等的半音音階。除了‘十二律’ 之外﹐先民也發現了‘五音’ —五種不同的音階﹐分別是‘官﹑商﹑角﹑征﹑羽’ ﹐而每一個音律也可劃分為五個音階﹐所以‘十二律’ 與‘五音’ 結合就一共組成了‘六十音’ 。於是這五音﹑十二律和六十音也分配了‘五行’的屬性﹐並且按音律中‘隔八相生’ 的動態規律﹐把五行的屬性注入到這六十個音律當中。而時間的表記也通過六十個天干地支組合而成﹐因此﹐六十音律與六十天干地支之間的關系通過了‘類比’ 認知后﹐時間也因此而具備了‘五行’屬性﹐這是先民以另一途徑來認知時間中的‘五行’關系。可見在相同的‘象化思維’ 模式下﹐不論通過怎樣的途徑﹐最后也要達到相同的目的﹐這也算是殊道同歸。有關以上論述的思維操作可列如下﹕
從以上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來提取‘象化概念’ 時間中的信息—‘五行’屬性﹐我們可以了解到‘象化思維’ 有一套特定的模式來認知事物﹐模式推演的方式是完全一樣的﹐都能夠達到一個共同的認知目的﹐隻要在初始值上輸入(類比推演)不同的‘象化概念’(如‘六十音’ 或單獨的‘天干地支’ 符號)﹐雖然操作過程將會出現差別﹐但隻要其中的‘象化概念’具有共同的信息形態(五行屬性) ﹐在單一的認知模式下﹐輸出的‘象化信息’ 也將會具有相同的形態特征—五行屬性。
好了﹐現在我們對‘象化思維’ 認知時間的方式具備了一定的了解。在下一步中﹐我們就可以認識‘象化思維’ 發展的‘技術理論’ ﹐是否能夠實現我們之前提及有關‘技術理論’ 的共同目標—預測客觀世界的事情並服務人類了。請讀者再重溫一下那個較簡單的理論運作模型﹐在以下的模型中﹐筆者加入了理論模型運作的時間順序﹐將以數字順序列出如下﹕
在‘象化思維’ 的認知中﹐自然萬物包括人本身也是這個‘五行’ 世界中的一部份﹕
因此﹐自然萬物包括時間和人事都具備了‘五行’屬性﹐所以在認識了萬物的‘五行’屬性后﹐再應用‘五行’ 屬性之間的橫向關系—生克制化。以‘象化思維’ 的角度看﹐通過‘五行’ 屬性的關系﹐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事情的動態發展了。
先民作為人類的一分子﹐最想了解的莫非就是有關本身的人事變動情況﹐因為這種變動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有關﹐這就是所謂的‘命運’ 。‘命運’ 這個概念是有關人生的發展情況﹐就是人在時間中的變化﹐從我們以上對時間的認知可知道﹐時間這個概念現在已具備了‘五行’ 屬性﹐也同時擁有了‘五行’ 之間的橫向關系。人類了解‘命運’ 其實就是想認識‘人’ 中的動態信息﹐為了認知人的‘命運’ ﹐先民在‘象化思維’ 的指引下﹐首先把‘人’ 作‘取象類比’來認知﹐整個過程如下﹕
‘出生時間’ 作為時間概念﹐已經具有了‘五行’ 屬性﹐同時還具備了‘命運’ 的‘代表性’﹐以出生日期作為鑰匙來了解命運的技術自然就是‘命理學’ ﹔以‘長相外形’ 作推測命運的技術﹐就成了‘相學’ (本筆將省略‘相學’ 的論述)﹔至於以‘所處環境’ 作為改變命運途徑的技術﹐就形成了‘風水學’(也稱‘堪輿學’) ﹐以上各種由‘象化思維’ 發展而來的﹐以預測和改變人生為目的的技術學問也就統稱之為‘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