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注音

在传统上﹐先民对汉语的读音表记曾经使用过‘读如’‘读若’ 与‘直音’ 等法﹐但这都不及在东汉以后出现的‘反切法’那样﹐能够较准确的表记汉字的读音。众所周知﹐对于表记语言﹐自古希腊人开始﹐西方人就懂得到把语言分解为最基本的‘元音’ 与‘辅音’ ﹐然后分别使用字母进行表记﹐这就是人类第一套的‘完全表音’ 字母系统。但是对‘象化思维’ 模式来说﹐‘量化分解’ 并不是其中的认知模式﹐‘象化思维’ 的认知模式却是以现有的‘象化概念’ 为基础﹐对认知的对象﹐在这里就是对读音进行属性上的类比分析﹐然后再把对象归入到相对的‘象’ 作为认知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概念并没有被‘量化分解’ 过﹐而只有属性的匹配而已。‘反切法’ 注音正是‘象化思维’ 模式下的产物﹐所以也就能够在传统中成为最主要和主流的注音方法﹐直至近代受西方影响而创制出‘注音’ 符号为止﹐它才完全走下历史的舞台。

‘反切’ 法中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 ﹐而两个对其注音的字被称为‘反切上字’ 与‘反切下字’ ﹐‘上字’ 取其‘声母’ 和‘阴阳调’ ﹐‘下字’ 则取其‘韵母’ 与‘去下调’ ﹐然后再在大脑中进行‘切割’ 与‘焊接’ ﹐最后就可以拼去‘被切字’ 的读音﹐但除了以汉字表记‘反切上字’ 与‘反切下字’ 外﹐一切过程都需要在大脑中完成﹐其中的‘声母’ 与‘韵母’ 也没有被表记出来。举例就是﹐‘气’ 字为‘去既’ 切(‘去’ 为‘上字’ ﹐‘既’ 为‘下字’)﹐‘亥’ 为‘胡改’ 切﹐‘酒’ 则是‘子酉’ 切。以‘气’ 为例﹐通过‘象化符号系统’ 对注音的整个认知过程可示之如下﹕

通过所有的汉字作为现有的‘象化概念’ 对认知对象‘气’进行为认知﹐最后找到在读音上‘属性’ 相配的两个汉字﹐这就是‘去’ 与‘既’ 。‘去’ 字为‘反切上字’ ﹐因为‘去’ 的‘声母’ 及‘阴调’ 与‘气’ 字类同﹐而‘反切下字’ ‘既’ 则有‘韵母’和‘去调’ 与‘气’ 字类同﹐至于其它的部份则可以忽略不理﹐最后就可以决定以‘去’ 与‘既’ 字作为对读音‘气’的认知结果﹐就是以这两个汉字来表记‘气’ 字的读音。可见﹐‘去’ 与‘既’ 都同时带有了‘气’ 字在读音方面的属性﹐这种属性的归纳就是‘象化思维’ 模式的认知结果。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音素(包括‘声韵母’)的地位由始至终﹐只是停留在作为读音中的属性地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甚至可以独立表记而成为注音或拼音字母。在没有字母表记音素之前﹐在传统的‘韵书’《广韵》中表记作为‘反字上字’ 的‘声母’ 时﹐也就只能通过整个汉字来表达(如下表)。可见﹐这种方式与‘量化思维’模式完全回异。

《广韵》反切上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