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无双「国树」
竹子属于常绿浅根性植物, 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 其天然生长环境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只有少量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在世界地理范围内, 生长有竹子的地区只有亚太竹区、北美竹区和非洲竹区, 欧洲大陆地区完全没有天然竹子的生长, 有的只是近百年来的引进品种而已。
中国是世界竹子的中心产区, 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 竹林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 有木本竹类植物31属300多种, 竹林400万公顷, 占全世界竹林面积的四分之一, 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 全国除了新疆、内蒙古和东三省地区没有竹林分布外, 其它地区都有天然竹子生长。
然而, 竹树对于中国的意义并非只是一种生长遍及全国的自然植被, 而是对于拥有‘象化思维’模式的中国人所带来的工具与技术意义。在世界三大竹区中, 并非只有中国的土地上生长有天然竹子, 但是只有传统的中国人最懂得利用竹子、开发竹子的实用性价值, 让竹子成为推进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 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从东西方作对比的角度来看, 整个欧洲不产竹子而中国则盛产竹子, 这令到自古以来的欧洲人, 从根本上就缺少竹子作为原材料来进行技术发展和产品制造, 从而在某一程度上, 令到欧洲人在还未能发明出竹类材料的替代品前, 只能无奈忍受着这种缺乏天然资源而导致的技术落后状态, 而在这一时期东方的中国人却能发挥出 ‘象化思维’模式的优势, 发掘出竹子的实用价值,从而进行发明与创造。在笔者拙文《从思维模式解 ‘李约瑟’难题—基于 ‘从语言文字看东西方思维’》中已经清楚阐述过以上的观点, 同时基于拙作《从语言文字看东西方思维—从 ‘大思维’到 ‘大战略’》的论点, 东西方因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而产生了完全回异的思维模式, 东方的是 ‘象化思维’模式, 而西方的是 ‘量化思维’模式, 又因为思维模式的回异而导致了东西方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科技发展, 这就是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根本答案。不过在思维之外, 我们也不能忽略竹子的存在, 所造成中国人在发展传统技术上的优势作用, 而中国人的 ‘象化思维’, 这种处理属性和倾向发掘属性的思维模式, 更令到竹子能被善加利用, 以下我们通过 ‘象化符号系统’来说明, ‘象化思维’模式在观察过 ‘竹’这种植物后, 从中发掘到有关竹的属性(如图一):
中国人除了懂得利用竹子之外, 更喜爱和欣赏竹, 正是: “食可无肉, 居不可无竹’, 这发映了 “象化思维”以 ‘竹’模拟 ‘君子’的思维方式(如图二), “象化思维”对竹的欣赏其实就来自对君子情操的向往。
虽然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同样生产天然竹子, 但却未能达到中国人那种彻底开发竹子作为技术素材的程度, 究其原因, 就是他们未能如 “象化思维”那样彻底发掘竹子的属性, 并利用这些与实际用途相关的属性来制造工具与产品, 可见, 这是思维模式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 而在另一方面, 欧洲人从根本上就没有竹子, 所以在工业与科技水平还不能产生可替代竹子的材料前, 欧洲人只好束手而无策, 而同时代的中国人却可以通过竹子来达到技术上某种程度的领先, 这就是天然优势对中国传统技术的贡献。现在, 就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以竹作材料, 可以制造出哪些物品和发展哪些技术吧:
- 碾烂的竹子: 可以用来造纸, 江南盛产竹﹐因此也开始用竹来造纸﹐‘毛边纸’就是以竹为主要材料的产品。
- 分成片状: 薄的可以编竹席竹帘, 也可以编成竹篮竹箩等, 加上竹条就可以制成竹笼。 细小的可以制成竹篾, 当绳子用, 更可以编成竹索或竹缆。
- 整条用或破成条状(加热后甚至可以弯曲): 可以作建筑材料, 起结构性的支撑作用, 多用于建桥建道和建房等, 也可以成为工具或物品的棒状或支架部份, 如扫帚。
- 挖空成筒状: 可以用于输送液体或气体, 也可以作容器。
- ...
不可胜数, 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笔者想向读者指出, 竹子在作为材料方面, 在没有现代材料出现的情况下, 它存在其唯一的不可取代性, 就是不能被其它天然或传统材料(如木或铁铜等)所取代的特殊实用性。换句话说就是, 在昔日, 如果在得不到竹子的情况下, 以下的技术和发明是不可能产生的, 这正正是一部分欧洲人没有而中国人所能发展出的技术:
- 竹缆索: 多用于吊桥, 竹缆索以竹芯为内芯, 外包用竹子外皮编成的竹辫条。 辫条使缆受的拉力越大, 外面的辫条将内芯缠得越紧, 它能承受1800多千克/平方厘米的应力, 而麻绳只有600千克/平方厘米, 普通钢缆也是4000千克/平方厘米, 只是竹缆索的两倍多。 除此, 还有悬挂钻具用的竹缆, 这种竹缆用4丈长的竹条制成, 单股的竹缆可以用于150丈深的钻井, 麻绳的抗拉强度只有53千克/平方厘米, 而这种竹缆则有600千克/平方厘米, 而竹子又极为坚韧, 可以方便的绕到钻头的提升轮上, 再者, 竹缆的强度在水湿后会增加, 但麻绳则相反。 竹子因为有以上优点, 所以我们看到在今天还在使用的传统通渠工具, 就是一条很长可卷曲的竹条。
- 竹管: 用于输送从钻井取得的天然气, 竹子所提供到的管状功能是其它天然材料所没法取代的。
- 风筝的材料: 竹作为一种既轻而又坚韧的材料, 被用在飞行器形式的风筝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它天然材料根本提供不到轻质量强韧度的复合特性。
- 竹子造帆: 利用竹子来造帆, 这产生了使用在若干竹撑条之间装上编织席片(包括竹片)所构成的帆。 这种帆可以拉上拉下, 就像百叶窗帘一样。相对布帆, 用这种帆的好处是, 水手可以根据风力的需要来打开多大的帆面, 除此, 水手也用不着爬到桁项上来收放帆, 而是在甲板上使用升降索就可以完成了。 用竹子和编织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帆上有一半面积的破损和漏洞, 船仍可以正常航行。
- ...
综观而论, 正如拙文《从思维模式解 ‘李约瑟’难题》所言, 除了象化思维模式的优势外, 竹子对传统科技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而且正如上文所及, 中国人通过象化思维的理解方式, 令到在情感上也特别喜爱竹子, 再加上中国土地上生长着种类最多且最大量的竹树, 中国人自古而来就有着最悠久的竹树种植传统和对竹子最深度的开发。 秉承着这么多的竹子之最, 以及竹子在传统文化与技术发展上的崇高地位,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 能不推举这种具有中国式思维、文化和技术代表性的竹子来作为我们的 ‘国树’吗?! 请国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