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西理論體系的根本異同—再淺談東方玄學乃中醫學的發現方向與出路

在本文中所論的理論是指技術理論而非形而上的哲學理論, 也就是具有應用性的理論技術。本文的內容是對拙作《從語言文字看東西方思維—再從「大思維」到「大戰略」》(以下簡稱《從》)中有關東西方理論模式的進一步總結, 同時基於本文中的結論再探討一下, 東方理論中玄學及中醫理論可能的發展方向。 現在就讓我們從東西方理論模式的比較開始吧。/p>

要論東西方理論模式的根本異同, 我們就必須要從理論本身的內在架構開始了解, 其實人類所開發與創造的理論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模式, 這是理論從小到大發展的基礎, 每一套理論都有一個發生的原點, 這就是理論的核心, 這個理論核心的內容往往會提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以乃與此概念相關的屬性, 而左右這些概念作互動關系的就是邏輯核心, 然后再引入現實中的元素, 在以理論核心為基點的情況下, 通過邏輯關系令元素作出進一步擴展, 從而令理論的內容得到不斷的擴大。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的話, 讓大廈代表理論本身, 理論核心就是大廈的地基或者支柱, 支柱不穏大廈則倒, 而令構建大廈本身的磚塊粘著在一起的就是邏輯核心, 這些磚塊就是引入的元素, 可見, 理論架構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理論核心與邏輯核心。

現在就讓我們首先從西方理論模式來比較一下, 在技術理論中東西方的根本異同之處。於是, 我們會發現東西方的技術理論都存在著以上所提到的理論架構, 而導致東西方理論出現分野的根本, 就是理論核心與邏輯核心的內容。 所謂西方的技術理論, 我們知道一切西方的應用技術無非都是廣義上物理學的分支, 應用技術離不開對物質世界的認知, 化學作用其實也是原子與分子之間的作用力, 而研究物理學的分析工具則是數學, 可見論到物理學就離不開數學, 因此, 物理學(及數學)就是西方技術理論的代表。/p>

如果, 我們發掘一下物理學的理論核心, 我們不難發現, 這就是學習物理時必先要學到的 ‘牛頓三大定律’ :

  •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 慣性定律
  • F=ma
整個牛頓(經典)物理學大廈就是以這三大定律為基礎構建起來, 其實除了這三大定律外, 還存在著其他的定律同樣起到支柱性的作用, 這包括空間具均勻性和速度的迭加原理等(有關這點, 后文將有詳細討論)。

其實這些定律就是 ‘假設’, 因為它有不可証明性, 也就是我們不可能通過邏輯來証明它在理論上的絕對正確性, 所以它們被稱之為 ‘定律(Law)’, 我們隻能假設定律的正確性, 但是這些假設也很接近我們的實踐經驗。 這就好像平面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一樣, 這是可以通過邏輯証明的定理, 如果我們不可通過理論來証明它的話, 我們就隻能通過量度或拼接大量三角形的內角, 嘗試 ‘驗証’這種假設的正確性, 因為沒有理論上的依據, 所以就算驗証過1000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 也不可能絕對地肯定第1001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 這就是驗証與証明的區別, 同時也是定律和定理的分別。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牛頓三大定律, 我們也會發現作用力定律和慣性定律是我們觀察所得的現象,我們也不可能從理論上証明它們的正確性, 但是這些內容卻符合我們所見的現象, 我們隨時隨刻都可以通過儀器來驗証它們, 而且都找不到可以推翻這些假設的結果。 而第三條力量與加速度成正比關系也與我們的感性認知一致, 然后我們再通過定義的方式制定出力的計量方式和單位。 由此, 我們可以總結到, 物理學的理論核心存在著以下兩點特征:

  • 觀察所得的假設: 這些假設的內容與實踐一致。
  • 可反復驗証: 西方‘量化思維’(有關 ‘量化思維’模式的內容請見《從》)把自然現象作出分解直至到再不可分解的層面, 例如是力的作用, 運動的速度等, 這些都是 ‘量化概念’, 驗証這些現象的合理性可以隨時進行, 就如同要了解反作用力的作用一樣, 隻要伸手撞擊其他物件就可以感受得到。

至於物理學的邏輯核心就是西方 ‘三段論’和數學原理, 因為如乘除法都是從加減法中擴展出來的運算原則, 所以數學原理的基本就是加減法原則, 因此, 我們就以 ‘三段論’和加減法原則作為邏輯核心, 而邏輯原則就是用作決定概念間關系的一種法則, 主要通過定義來產生。

西方科學被稱為 ‘實証科學’, 這就是說物理學所推導出的結論必須獲得實踐証據的支持, 要得到實踐証據的支持, 西方人首先要注重從實驗中取得數據, 然后就要把該數據反饋到理論中去, 把實驗數據與理論值進行比較, 最后把比較的結果再輸入到理論中對理論起修正作用。 因為理論的核心層面中的定律已具有可反復驗証性, 所以由此擴展出來的部份也可以通過即時的實驗作反復的驗証, 西方理論中的反饋機制令理論獲得實踐的驗証, 從而使理論更貼近現實中的情況。

現在, 讓我們來看一下東方理論的情況。 東方理論中的理論核心就是陰陽與五行原理, 所謂的陰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都是 ‘象化概念’ , ‘象化概念’是一種屬性的集合體, 它是一個集合或稱之為類, 而不是一個點, 例如 ‘陽’的概念裡包括有陽性的植物和動物以及一切屬 ‘陽’的事物, 這一點不同於如力或速度那樣的 ‘量化概念’, 我們要注意的是, 其中的動詞性概念 ‘生’ ‘克’其實也是一個 ‘象化概念’, ‘生’表示一種 ‘利好’ 的趨勢或屬性, 這可以是 ‘生財’, 也可以在 ‘改善’ 健康方面。 這些 ‘象化概念’是通過觀察自然界而總結出來, 它們的性質更是以觀察現象所得的結果, 例如陰陽之間的平衡可以從晝夜的變化中理解到, 火克水的性質可以從火與水的關系中了解, 至於土生木的關系也可以從自然現象中認識。不過, 它們同樣是不可証明的, 所以我們可以稱之 ‘陰陽五行定律’, 它的內容是:

  • 陰陽相對、相調和平衡性質
  • 五行相生相克性質

陰陽五行定律具有如下特征:

  • 觀察所得的假設: 這些假設的內容與實踐接近。
  • 不可反復驗証: 陰陽五行概念為 ‘象化概念’, 它們是一種 ‘屬性’ 集合, 例如在 ‘土’ 和 ‘木’的集合中包括了植物、泥土和人, 從植物生於泥土的現象中我們可以馬上驗証到 ‘土生木’的性質, 但我們卻不可能馬上看到屬土的人如何利好屬木的人了, 對於這一點就並非即是見效。 因為象化概念的本質關系, 就產生了這種不可反復驗証性。

如果, 我們再看東方理論的邏輯核心, 我們可以了解這就是 ‘象化概念’的 ‘互屬性’和 ‘包容遞進性’, 其中‘象化概念’的 ‘互屬性’就等同於 ‘等價性’, 這就是說, 兩個存在互屬關系的概念可視之為 ‘等價’。 東方理論中的主要概念都是 ‘象化概念’, 因此駕御‘象化概念’的邏輯就成為了理論中的邏輯核心。 除此, 相對西方三段論的 ‘象化三段論’正是 ‘象化思維’的推導模式(有關 ‘象化三段論’的內容請見《從》的《「象化思維」的模式 (建立模式和「象化三段論」), 因此也成為了邏輯核心的一部份, 最后, 基於陰陽五行定律中的陰陽五行性質而產生了陰陽相對、相調和平衡法則, 以及五行相生相克法則, 這些都是邏輯核心的一部份。

不過, 比較西方理論的反饋機制, 東方理論則明顯缺乏了一種有效的反饋渠道。 因為在思維模式上的回異, 東方 ‘象化思維’未能發展出如西方物理學的理論與技術, 相反卻產生了風水與推命等技術, 這些理論所預測的結果往往要在數年至數十年后方才可以得到驗証, 因此, 這些結果就很難反饋到當初的預測者—術士手中, 這是導致風水推命術被稱為 ‘玄學’的主要原因。但是, 推命家為了提高推命術的 ‘實証性’, 也會收集一些名人的命格, 即知名人士的八字, 通過把八字輸入到理論后, 把理論結果與名人的命運相比較, 從而可以把比較結果通過反饋的方式來修正理論, 可見, 反饋機制起到了實証作用。 論到反饋機制, 我們有必要明白, 有一種東方理論就是因為存在著普遍的反饋機制, 令到同樣以陰陽五行定律為核心的技術從玄學中脫穎而出, 成為唯一可與西方技術並行的東方技術, 這就是中醫學。 中醫學之所以能取得反饋的結果, 這與它的認知對象有關, 因為疾病是否治愈的結果在最長數天后必有反饋, 於是, 中醫師就可以根據這個結果來修正診斷和用藥的理論技術(除此, 中醫學在藥理方面引入了大量實踐驗証的方式, 如以身試藥), 從而使中醫學成為一門較 ‘實証’的技術。 可見, 同樣的東方理論在加強了反饋機制后, 將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果。以上的內容可歸納如下:

直到目前, 在比較過東西方理論模式后, 我們似乎會認為西方理論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無懈可擊的一面, 在理論核心中引用可反復驗証的量化概念、嚴謹的邏輯核心和提供到實証性的反饋機制, 這似乎令到西方理論技術永遠都能夠准碓無誤地反映著這個世界的真理。 但是, 這個世界並不存著天生的真理, 而理論模式也是人類的自造物, 這就不是真理的上帝所賜予的禮物。 因為理論架構在理論核心這些基本的假設上, 隻要假設出現了與現實不符的情況, 這將會導致整個理論大廈出現傾倒。

經典物理學就有這樣一個‘假設’ ﹐就是‘物體的速度以‘算術和’ 的方式不斷‘迭加’ 而沒有極限’。如果物體A以V的速度前進﹐在A上發射出另一物體B﹐相對A的速度為V﹐那樣物體B的總速度就應該是U+V。如果物體B為光源﹐光速為C﹐那樣光速也應該為C+V。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因為實驗的誤差比較大﹐所以不可以通過實驗方式來証實光速中不存在的迭加現象。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初﹐當人類的科技可以達到以更精確的方式測量光速的時候﹐也就意外發現‘光速’ 是恆定而不存在迭加現象的。因此﹐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就以‘光速具有恆定不變的速度’﹐這一全新觀點來重新改寫了物體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便得出了更為精確的速度迭加模式﹐如果原有的速度分別是u和v﹐新的速度和等於﹕

(注﹕c表示光速。)

可見﹐速度之間的關系並非是簡單的‘算術和’ 關系﹐而是要比‘算術和’小。如果速度越是接近光速﹐經典物理學的結果與相對論的就會相差越大。所以, 我們可以認為牛頓物理學在‘低速’ (速度遠遠低於光速)的情況下﹐還可以‘准確’地反映物理世界的現象。決定經典物理學在今天的去留地位的, 隻是它仍然能夠滿足到實証上的要求, 在人類生活的 ‘低速’世界乃至現今的航天應用中, 經典物理學的結論還是十分精確的。不過, 就是因為一個假設上的錯失, 經典物理學在 ‘理論’上的地位就被相對論所取代了。 現在,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因假設的改動而導致新理論產生的例子。

古希臘人開創了‘歐式幾何學’ 后﹐‘公理體系’ 也隨之面世。        自從‘歐式幾何學’ 面世后﹐歐洲人一直認為其中的第五公設(假設)﹐也稱‘平行公設’ 使用的語言太冗長﹐第五公設就是﹕ ‘如果一條直線與兩條直線相交而形成一邊的內角和少於兩個直角的和﹐隻要把這兩條直線作無限延長﹐它們最終會在形成少於兩個直角和的內角那一邊相遇。’從定義及公設推導出的48條命題中﹐第五公設隻使用過一次而已﹐隻是對命題29起過作用。這樣就讓人們懷疑到﹐‘平行公設’是否可以被其它公設所取代﹐或者由其它公設推導而成﹐令它從公設的地位降為命題。這就是爭論了上千年的‘第五公設’ 問題。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的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Nikolay Ivanovich Lobachevsky﹐1792-1856) 希望通過以一條與第五公設相矛盾的新公設﹐取代第五公設﹐然后把它與其它原有公設一起作基礎﹐推導命題和定理﹐看一下推導出的命題和定理是否在邏輯上有矛盾性。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就反証了第五公理的正確性。但是結果 卻出人意表﹐從他使用的新公設‘在直線外一點上至少有兩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出發﹐經過嚴密的邏輯推導后﹐羅氏得出很多完全沒有與原有公設相矛盾的命題與定理﹐但是它們卻與我們的直覺相違背﹐像是‘三解形的內角和小於180度’ 這個定理﹐還有‘垂直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延長后﹐離散到無窮’ 。這些都是與我們的直覺和經驗相背的結論﹐但是卻沒有發生任何違悖‘邏輯’ 的地方。在同一時期﹐德國數學家黎曼(Bernhard Riemann﹐1826-1866)同樣以新的公設取代第五公設﹐他的新公設不承認平行線的存在﹐認為‘在同一平面上的兩條直線總有一個相交點’ 。從這一假設出發﹐他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 大於180度。這兩位數學家的研究都同時說明了‘第五設’的不可証明﹐而且隻要以新的公設代換這條公設﹐就可能得到完全合符邏輯的新結論﹐但有可能與我們的直覺相違背。可見, 我們人類的理論大廈以假設為基石, 存在很大的可顛覆性而並非是真理的永恆代表。 如果, 我們隻是純粹地推求一套永恆正確的理論, 這將是很不現實的做法, 而隻有具實証性的反饋機制, 可以被視之為判斷理論是否與物質世界相一致的唯一准繩了。

現在我們再回到東西方理論的對比上看, 正如上文所提, 東西方理論共有一套相同的理論架構, 雙方都具有理論核心和邏輯核心, 而各自的理論核心都是一種基於觀察經驗的假設, 隻不過因為西方的概念是 ‘量化概念’, 這是點與個體, 而東方的是 ‘象化概念’, 這是面與集合, 就是因為出於概念性質的回異, 故此造成東方的理論核心不能具有可反復的驗証性; 在邏輯核心方面, 各自都有一套與理論核心相對應的邏輯法則; 不過, 在反饋機制上, 東方理論隻有中醫學存在有完整的反饋系統, 東方的理論不能在理論核心上作反復驗証, 因此就需要在整體上作出反饋, 從而可以對理論核心進行修正。 從上文的兩個例子可見, 人類所創造的理論模式並非是天衣無縫的, 隻有反饋機制讓理論與現實世界同步與相協調。 所以, 我們可以大膽的提出, 加強反饋機制是東方理論的發展出路, 不過, 並非隻是一味的反饋就可以修正理論, 這還需要引入量化思維的認知方式, 讓東方理論中的概念和邏輯標准化, 引用模糊數學與統計學的方式指示 ‘象化概念’和分析數據 (請詳見《從》的《量化思維的擴張》) 。分析大量的反饋信息需要高速的運算能力, 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 我們正好可以依靠信息技術的幫助, 實現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大規模地處理反饋信息, 現在就以中醫學為例來作一個概要的設想吧。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來收集大量的反饋信息, 再以高速電腦作為中央處理器系統集中分析數據, 讓每一位注冊中醫師通過連接網絡的電腦來輸入診斷的數據、用藥資料以及病人的病況。 每一位診症的中醫師具體需要輸入以下的資料, 其中的記錄方式都以規范標准的方式進行:

  • 病人的病況(病征描述)
  • 辨証結果附推理過程
  • 用藥內容附用藥理據
  • 病人復診結果(病征描述)

在病人復診時, 中醫師又可以再次重復1-4的過程, 隻要在病人的診症記錄上附上病人的個人資料, 就算病人換了醫師求診, 新的醫師和中央處理系統都可以跟蹤分析數據。 中央處理系統把各種辨証用藥數據與復診的病人反饋信息進行分析比較, 在以無數次對比修正過程后, 就可以總結出最佳的診斷算, 在有必要時, 中央處理系統可以直接作無人應診, 從病人身上驗証算法。可總結如下:

同樣道理, 我們可以把這套方式應用到風水和推命上, 通過術士把大量的推算結果, 以同樣規范化的方式輸入電腦, 再等到數年后, 把現實世界中的情況輸入到電腦作對比; 或者, 通過術士推算歷史中的名人命格或者風水景觀, 因為這些都是己發生的歷史事件, 所以其結果早以為人知曉, 這樣中央處理系統就在不需等待的情況下可以作出對比分析了。隻要能夠收集到海量的數據, 電腦就有機會修正出最佳的算法, 或者從根本上淘汰某些無效的推命術或風水術, 可見, 這種對玄學理論的實質檢験可能會損害到某些術士的既得利益。到時, 玄學理論就可能不至於像今天這樣 ‘玄幻莫測’了, 經過實踐檢驗下的玄學, 也有可能脫胎成為一門科學化的預測學問, 這或許就是中醫與玄學的發展出路吧。請諸位指正,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