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
中國把一種叫 ‘地老鼠’的煙火綁到箭杆上, 依靠煙火的爆炸力就可以把這根箭射出去, 而不需要用弓發射, 這種火箭大量用於軍事上。 后來, 中國還把成批的火箭裝在錐形的發射架內, 這樣火箭不僅可以通過發射架來瞄准目標, 還可以手攜發射架作機動的發射, 這些錐形的發射器經不住大量發射, 但也很容易替換, 這種發射器其實就像是二次大戰中廣泛使用的肩式火箭筒的同類型產品。 為了提高火箭的爆發力, 中國人很懂得將火箭筒的出口縮小以增加噴射氣流的流速, 從而獲得更大的推力。 這種縮口或噴口正體現了 ‘文丘裡(Venturi)管效應’, 這是空氣動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中國人應用這一原理要比歐洲人發現這原理要早了500年。 在14世紀出現了一種叫 ‘火龍出水’的多級火箭, 在龍身上綁有4個大火箭筒, 點火后它能在水面飛行1650米, 當火箭筒內的火藥耗盡時, 龍腹內的火箭即被點燃, 再將它進一步推向目標, 使敵船人船俱毀。 歐洲人要遲至14世紀才提及到火箭的存在。

(14世紀制的火箭發射筒, 名'一窩蜂' )

(火龍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