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与船桅

中国的帆在一开始时就比欧洲的先进, 中国利用土生土长的竹子来造帆, 这产生了使用在若干竹撑条之间装上编织席片所构成的帆。 这种帆可以拉上拉下, 就像百叶窗帘一样。 用这种帆的好处是, 水手可以根据风力的需要来打开多大的帆面, 除此, 水手也用不着爬到桁项上来收放帆, 而是在甲板上使用升降索就可以完成了。 用竹子和编织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帆上有一半面积的破损和漏洞, 船仍可以正常航行。 不过, 中国帆最大的进步是从基本的方形帆发展成使用斜桁四角帆的纵向帆装, 中国在2世纪时就开始普及这种帆装了, 而船桅的数量也不是单一的, 而是3到4根, 这就是多桅型式的应用。 多桅帆加上四角帆可以令船在航行时不避强风激浪, 这样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航速。 为了让一张帆不受另一张帆的影响而失效, 中国人没有把多桅建于同一条直线上, 而是向两舷交错的布置, 这种方法从未被欧洲人采用过。 为了使逆风扬帆成为可能, 中国设计出纵向帆装, 这一种帆的轴线基本沿着船的緃轴而不是和它成直角的帆, 桅杆再也不仅仅是一根撑起方形帆的长杆, 而成为一个能够使帆轮流向左右转动的枢轴, 以便令船逆风行驶时捕捉不同侧面来的风。 当逆风行使时, 船会产生严重的下风漂移, 因此中国发明了下风板以避免这种情况, 这基本上是从船的下风侧放下水里的一块板。 然而, 欧洲人要等到1570年, 才通过荷兰人从中国传来了下风板, 而且在1400年前, 欧洲北部的船完全依赖顺风行驶, 不能也从来没有尝试过逆风航行。


(传统中国渔船, 前方的桅靠左前头, 后面的桅靠右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