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與船桅
中國的帆在一開始時就比歐洲的先進, 中國利用土生土長的竹子來造帆, 這產生了使用在若干竹撐條之間裝上編織席片所構成的帆。 這種帆可以拉上拉下, 就像百葉窗帘一樣。 用這種帆的好處是, 水手可以根據風力的需要來打開多大的帆面, 除此, 水手也用不著爬到桁項上來收放帆, 而是在甲板上使用升降索就可以完成了。 用竹子和編織還有一個優點, 就是帆上有一半面積的破損和漏洞, 船仍可以正常航行。 不過, 中國帆最大的進步是從基本的方形帆發展成使用斜桁四角帆的縱向帆裝, 中國在2世紀時就開始普及這種帆裝了, 而船桅的數量也不是單一的, 而是3到4根, 這就是多桅型式的應用。 多桅帆加上四角帆可以令船在航行時不避強風激浪, 這樣就可以獲得更高的航速。 為了讓一張帆不受另一張帆的影響而失效, 中國人沒有把多桅建於同一條直線上, 而是向兩舷交錯的布置, 這種方法從未被歐洲人採用過。 為了使逆風揚帆成為可能, 中國設計出縱向帆裝, 這一種帆的軸線基本沿著船的緃軸而不是和它成直角的帆, 桅杆再也不僅僅是一根撐起方形帆的長杆, 而成為一個能夠使帆輪流向左右轉動的樞軸, 以便令船逆風行駛時捕捉不同側面來的風。 當逆風行使時, 船會產生嚴重的下風漂移, 因此中國發明了下風板以避免這種情況, 這基本上是從船的下風側放下水裡的一塊板。 然而, 歐洲人要等到1570年, 才通過荷蘭人從中國傳來了下風板, 而且在1400年前, 歐洲北部的船完全依賴順風行駛, 不能也從來沒有嘗試過逆風航行。

(傳統中國漁船, 前方的桅靠左前頭, 后面的桅靠右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