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挽具

西方自遠古時期至8世紀, 駕馭馬匹的惟一手段是 ‘喉-肚帶挽具’(throat-and-girth harness)。 這種方法其實很荒謬, 因為皮帶勒住馬的喉部, 意味著馬一用力就要窒息, 這樣馬匹就很難拉負重的車輛。 但是在中國, 大約公元前4世紀時, 中國人己放棄了‘喉-肚帶挽具’而使用更合理的 ‘胸帶挽具’, 這樣馬的喉部就再也沒有負載了, 負重則由馬胸骨和鎖骨來承擔。 在當時的羅馬和希臘人的馬車不得不十分的輕, 因為以‘喉-肚帶挽具’的方法是不能用馬作真正有効的運輸, 這種不利的情況要等到6世紀, 阿伐爾人入侵匈牙利時把胸帶挽具帶到歐洲后才結束。

喉-肚帶挽具胸帶挽具頸圈挽具

李約瑟認為, 可能有兩大原因令中國人發明了胸帶挽具。 首先, 住在戈壁沙漠的漢人或游牧民族有這種動機, 因為他們往往陷入沙中, 使用‘喉-肚帶挽具’並不能把他們拉出來; 其次, 人類拖曳的經驗令他們意識到應該由胸骨和鎖骨來負重拉車, 這就是說, 胸挽帶的發明受到了人工拉曳的啟發。


(大約公元一世紀的浮雕 (胸帶挽具))

其實最有效的挽具是頸圈挽具, 人們在馬頸上加一個頸圈, 這樣更方便馬匹拉重物, 在公元前4-1世紀, 中國己經出現了這種頸圈挽具, 這要比歐洲出現同類型挽具早了1000年。


(頸圈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