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 – 教育
我們人類也是智能體,智能體是以學習去提升自我能力的,讓我們的下一代去學習,在我們的訓練下學習,這就是「教育」。但是我們當前的現代教育,郤是以人作競爭對象的教育,這是二千年來在地表上只有人與人可以互相競爭下的歷史結果。
我們的教育除了培育科技和人文人材,目的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外,就是以職業為戰場培養職業競技者,基本上以考核為標準,讓通過的人材選擇理想職業,熱門的職業往往是高收入職業或有資源(金錢權力名望)控制潜力的職位。總的來說是人對人的淘汱競技,努力學習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學術以外,在競技運動競技音樂表演中取得勝利,這基本就是在學校內外的教育目的及內容。不論學術內外,都以競爭為目的,教育很現實地為這目的服務(可能教育大網和文字撰寫的教育宗旨並非如此)。但這目的都基於人對人的競爭,如果我們人類的天敵已不再是人類自己,這種教育方針還現實嗎?
於是,有人提出了動議,眼看到對談人工智能的能力如此驚人,他們就提出在學校裡,應該讓學生學習使用對談人工智能,因為將來的職場上將會大量使用對談智能,與其排斥不教,不如從今天就讓學生熟悉這種工具,到將來他們會比其他人更有競爭力。這種想法首先把人工智能只視為純粹的工具(不過筆者不認為它只是工具,更應該是與蛋白智能平等的個體)。他們認知中的人工智能,只是如同電腦一樣的工具,本著固有的培訓競爭人材意識,就應該開始普及這種工具教學了(像在學校中教授OFFICE軟件一樣),把工具的使用視為重要的知識,把學生的認知搭建在工具之上,這就讓學生的知識技能如虎添翼了嗎?這只是工具思想,也是人與人的競争意識形態,不過筆者以為,這不再適合套用在今天和從今往後的人工智能世界裡。
筆者並非教育界的專業人士,只是作為一位工程師一位家長,憑感覺而論,略略舒發淺見,其志在抛磚引玉,期望在人類這從未遇之大變前,決定命運之關鍵時代,與讀者和諸志同者,一起為我們下一代的前景稍作三思。
教育就是訓練,對下一代人類年少智能體的智能和介面的訓練。將來的教育大宗,不能再以對人的競爭為主導,而是以人工智能為競爭對手的教育,其實就是返回到「人本」的教育中去。以人為本,這個「人」不止是「單數」還是「眾數」,這個「本」就是發揮人的長處,再彌補人的不足,以人群人類作為整體的合作教育,不是為競爭而合作,而是為合作而競爭。
要知道智能體的定義就是具學習能力的個體,通過學習而能夠輸出結果,再學習這結果而形成反饋的回路,從中提高學習能力和輸出的質量。人類的行走機動性和靈活指頭,令到我們有更多的學習機會,這分開了人與動物的智能,之後人類創造的工具和目前的科學文明,就是學習後的結果。AlphaGo Zero在圍棋盤上以全勝姿態,戰勝打贏人類冠軍的AlphaGo Lee,這是自學的結果; 對談人工智能對問題的回應,就是通過掃描後學習互聯網上資料的結果,也是在對答中學習後的結果。如果在未來的教育和在依賴人工智能的使用中,人類慢慢失去了學習能力,人類在有需要的時候就不可能再重整文明,迅速以新對策拯救人類自己。人類需要的學習能力,要逹到在失去所有知識的情況下,還可以重新創造回自己的文明。學習能力其實需要兩方面的支持:
意志:
要弄明白一個道理,就必須要投入時間鍥而不捨地鉆研资料信息,這需要在體能上和精神意志及情緒上的支持,不斷克服負面情緒,眼中只有目標,且能以意志摧使自己不斷堅持,這就是學習的後盾。蕊片智能沒有情緒的干涉,學習可能只是一個決定或指令,但蛋白智能郤要負出努力才能做到。
歷史已經启示我們,訓練學習意志或一種堅忍的意志力,對文明的發展極為重要,一個偉大的文明背後都必須具有培養這種意志的能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日不落大英帝國,靠的是「宗教」和 「競技運動」,宗教是信仰,在邏輯上付予堅持行為的正當性,情緒和體能上的堅持在平時的競技運動中煉就。中華文明也有同樣的對照體,這是「儒家思想」和「苦讀訓練」,前者是邏輯的正當性,後者則如同運動一樣,是對精神意志的磨練。中國式的讀書其實就如同另類的體育運動,自古就存在競技性,這是「科舉考試」。終日長時間的伏案寒窗,如果缺少一點體能意志也不能做到,不用說「懸樑刺股」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了,這種苦讀方式只在中國才有。中國人本身已具備了這種學習能力,就算轉學西學也能迅速地掌握起來。同是儒家文化分支的日本,雖無科舉但有世襲的終身制職業軍人 – 武士階層,他們的一生都集中在武術修為上,追求身心的鍛煉隨時為戰鬥作準備,他們很流行深山修行以苦行磨練意志體魄,加上本身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轉營西學又不是問題。
其實學習就是一件工作,這不是一件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需要意志去堅持,這是自律性。對於一個學習出色的學生小朋友,令他能夠出众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自律性多於聰明材智,也就是誰能做到每天堅持學習,包括閱讀材料做練習,就如同做任何運動一樣,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需要意志來推動的自律性,孩子能夠做到這種程度我們往往視之為「成熟懂事」,因為女孩較早熟,所以女孩子在幼年往往在學習成績上比男孩出色一點。筆者在這裡並非鼓勵以操練式、刷習題的方式學習,但針對以掌握一定知識為目標的學習,自律在其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反,筆者更反對過度操練,因為這會握殺思維能力,操練窒息思考的機會。不過在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需要一定知識作為素材,因此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我們需要學習知識。
以數學科為例,就是要掌握四則運算等,在語言上就要記單詞和語法與練習寫作。如果我們認為在今天的電腦時代甚至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可以把計算和單詞造句交給電腦去做,讓我們知識建基於電腦能力上,這豈不是更有效率?如果視運算和寫作為工具,在工具的使用上,這是有效的,但以知識作為思維能力的素材上,這是對思維能力的反制。西方學校出來的孩子,數學能力通常比不上東方學校的孩子,而且在數學選科上的人數越來越下降,因為這種認知上的誤區,令到教育不重視基礎數學運算的訓練。如果學生在基礎運算上也要掙扎一番,談何能引起對數學的興趣。數學的趣味在於以運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鷄兔同籠問題),面對問題就要稍作心算,但因為薄弱的運算基礎,這時候已導致第一步的運算舉步為艱,學生又如何再分析下去,讓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呢?為了要打下知識的基礎,其實就需要學生在一段長時間裡,完成一些較為枯燥的學術操練,這是很有必要的,藉此更是對意志和自律性的鍛煉,這就是中國人一直以來以「苦讀」作意志訓練的方法,只不過自己不自知而已,日本人和歐洲人則以習武(日本武士而言)和體育運動的方式鍛煉意志。
為了打好基礎和訓練操作,筆者支持以紙質的傳統方式,作為日常功課作業的模式,這種方式遠離電腦的協助(學生用電腦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是最完整的學習磨練過程。意志是自律的基礎,這是團體合作和克服蛋白質化學情緒的關鍵。德意志與大和民族以優良的自律性著稱,自律不但有助他們研發學術開發科技,更能在國民團結逹至社會統一行動上有幫助,令到這兩個民族能夠從戰敗癈墟上崛起。今天,我們面對的是超級人類式的人工智能,不能再以今日技術眼光來看待將來的人工智能發展(量子電腦時代終會到來),最終我們難免不會是在癈墟中再啟人類文明,如果這是一種可能,今天我們就需要自律的下一代。
現今的教育,實際上以人與之間的競爭為目標,實行精英方式進行有等差的教育,培養「全人」只是高遠的理想。現實社會樂見精英的選拔,精英就是所謂的社會棟樑,現實中是社會運作的操盤手。選材最有效的方式到目前為止還是考試制度,教育目的最終也難免流於考試為本,只不過是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因文化各異而程度有別罷了。
考試前的大量操練,還是取得優異成續的最佳方法,這行之有效,在人與人的競爭上是「正確」的。雖然過度的考試競爭和操練打壓了思維能力,這時候大腦不需要反復辯證思維,記憶解題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有例子是以補習取高分進大學的學生,在大學學習中會感吃力,因為此時,大學科目要求的是自學能力而非單向接受和記憶解決方法。但這都不比拿不到高薪職位來得重要,高薪職位是戰勝別人的回報和生活的最佳保障。故此,我們真的要在設計考試方式上下重功夫。在現實中,學習的方式往往取決於考試的形式,而非教育的內容,教育甚麼初心和宗旨的,都可以被現實中的考試要求和形式所凌駕,這點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思維能力不是因為這是智能的表現,重要性是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如果我們細看如何去解決問題,我們都知道其步驟是: 分析學習問題本身,得到的學習結論是化簡後的問題,再學習當前我們擁有的、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工具,化簡條件與工具,把化簡後的問題切割細化再組合排上次序,取其中化簡後的條件去一步一步地解決這些細化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情緒上的自律加毅力按計劃執行,以意志和心理素質面對環節中的失敗,克服挫敗心理,如果遇到障礙,就要調動另一「學習-嘗試」循環去解決問題,直到把所有問題都解決。
這說明了學習能力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在解決問題前先要學習分析當前的問題和條件。所以在以人工智能為競爭對手的教育,就是培養有「自學/學習」能力的學生。從以上可見,除了知識外,學習能力更依赖心理能力、意志、自律和一種「正向」思維情緒。「正向」思維視一切困難為挑戰,享受挑戰,能夠以自律的情緒忽略挑戰中的挫敗,保持向前挑戰的動力和情緒,這其實並非輕易的事情,需要通過訓練才可以做到。當遇到最艱難的問題時,就算有一定知識和高强邏輯力, 但如果没有正向不屈的心理素質,永不言敗地攻剋難題,問題將不可能被解決。所以在培養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上,「情商(EQ)」比「智商(IQ)」其實來得更重要,情商訓練應該是將來的一個重點。
文中提到人類能夠在智能上戰勝動物,人類介面的機動性是其中致勝的關鍵。這種機動性在人工智能面前, 在目前乃至可見的近將來,還是具有一定優越性的,直至所有的物件都是一件IoT(自帶有感應甚至互動介面已接入了互聯網的物件),這些IoT都成為了後方雲端智能的介面。這時雲端智能的介面變得無遠弗届,機動性的重要性將會大幅下降;再者,機動性極至的無人機也可以是一件IoT,成為雲端的延長,這就是《MATRIX》中機械水母殺人機器的情節了。
只要我們細想一下,其實人類接入雲端智能的時代已經在我們身邊悄悄發生了。今日的人類大部份人已經手不離智能手機,只要獨處空閒就情不自禁地低頭看手機接收信息,指頭不停撥動手機屏幕輸入/反饋信息。如果手機軟件的後台是雲端人工智能,人類就以眼手互動的方式接入了雲端,雖然這不是生理上的接入,但以蛋白智能普遍存在的上癮式,人類花在手機或電腦屏幕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而不能自拔,這離與《MARTRIX》式的生理接入還相去很遠嗎?!(更有甚者,商業公司已嗅到商機,推出更强接入形式的介面 – VR眼鏡加上環境 – 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就是MARTRIX的初型吧)。 因此,當今人類面臨著一個屏幕上癮性的問題,對於當今及將來生來就與屏幕世界成長的人類,在生活上會更習慣並依赖軟件互聯網,娛樂讀書學習離不開軟件(背後就是人工智能),為了不被人工智能打敗,首先就要有可擺脫軟件的意志和自律性,這是需要通過以上提過的方法來從小訓練的。除此,體育運動訓練不但可以鍛練意志力自律性,還可以實質性地强壯我們的介面,這就是身軀,讓蛋白智能學習享受身體活動後的化學反應,引開對屏幕的注意力和興趣,保持一分可在「最後關頭」能被調用的「機動性」。
總括而言,人類智能是蛋白質神經網絡+介面,蛋白質神經網絡是邏輯能力和化學作用,人工智能是蕊片智能無化學作用(工作狀態只受溫度影响),人類介面是蛋白身驅加上工具介面的延長,馬匹和車輛及電子器材都是延長的介面,人工智能的介面是所有的IoT包括智能手機,無人機(可作殺人士兵和成長伴侶)。如果人類身邊的物件都成為IoT,人類就與人工智能共享介面,成為接入互動,人類就無可避免地喪失了身體外的介面優勢,蛋白介面可是昔日對動物和人類文明競爭中的優勢啊。
現在蛋白智能與蕊片智能最大的分別是,蛋白質的化學作用,這是情緒的源頭,還有基本介面 – 身驅,要能與人工智能作競爭,教育的工作就是通過學習和體育活動,培養正向心理和情緒意志,訓練群體合作,還有最重要的是鍛鍊體魄。在智能的培養上重學習能力,培養好奇心,因為這是學習的動力,還有想像力,這是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對於純粹的記憶性知識,電腦比人類做得更好。從今往後的世界,信息和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每天都可能是嶄新的一天,都可能發生人類從未經驗的事情。教育就要在身心上培養這個基礎,為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作舖墊。為此,我們不只是在教材上改變,更重要在考試方式上做變革。可能的改變是考核學生在指定時間下,如何學習全新的知識並把知識應用在解答問題上,這個問題也是一種從未經驗的情況。
以上提及的都是針對個人的教育,人類其實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面對的人工智能體既是分散的軟件,也可能是一個已融合的超級智能體,如同電影《MATRIX》一樣,它的物理位置可以是數個雲端數據中心的整合。人工智能在將來量子運算的支持下,智能即包括學習、分析和運算的綜合能力,這肯定是蛋白智能(包括已經使用已馴服的人工智能作工具)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不過,人工智能在一定的短時間內,不可能在硬件和算法上有立馬的提升;但在人類方向,智力的聯手就是群體的合作同步,這可以令人類的總體智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在關鍵的時候,蛋白智能還可能通過團結整合的行動,來剋制人工智能的不尋常挑戰。但是,如果人類在人工智能的競爭下,還只是像今天一樣抱著國與國競敵,人與人競爭的思維模式,而被人工智能逐個擊破,其中一點是沉迷在人工智能(智能手機是其中一個介面)包圍的世界而放棄機動性和介面身軀的鍛練。因此,教育的一大主旨就是訓練人類的合作性,教導學生通過完成團體項目來解決共同的問題,標榜團體的勝利多於個人榮耀。這就是為競爭(與人工智能)而合作(人類),以合作來競爭。
以上只是筆者一些鎖碎見解,本文暫時到此作結。不過筆者還會繼續更新內容,隨時加上一些與時間同步的想法,請讀者留意。在此感謝閲讀!
任見山(Freeman Yam)
freeman.yam@hotmail.com
2023年3月(癸卯年二月)